筆者1月8日出席一個隆重的活動,慶祝香港魚類學會新址啟用。這個學會在15年前成立註冊,以推廣魚類學及普及相關資訊為主,集研究、教育和保育於一身,是一個非牟利的綜合學術平台。
他們的宗旨是研教保三者共生,和政府部門、學術機構、環保團體、傳媒及漁業五者互動,推動本港魚類研究和普及相關知識,將魚類科學和海洋文化普及大眾,藉此傳達自然生態保育的概念,通過自然教育理論和考察,舉辦學術研討會,實物展示和工作坊,向學校提供教育設施和學術支援,回饋社會,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非牟利NGO組織。
香港魚類學會默默耕耘了15年,既推動生命教育,又促進人際間的凝聚力,既協助復原生態環境,又加強海洋保護效率,高瞻遠矚,無私貢獻,成績斐然,十分難得。相信今後在有心人的鼎力支持下,更會有所作為。
港人的海洋生態知識略嫌不足
香港水域因為地處亞熱帶,面向東海和南海,毗鄰珠江口岸鹹淡水交接,水文性質獨特,真是得天獨厚。雖然本港水域面積只有1650平方公里,只是我國東南海域340萬平方公里的5萬分之一,但海魚的種類卻佔東南海域的30%;海魚種類繁多,是因為有多種不同的生態環境,會合了黑潮和3種不同的沿岸海流。
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的海洋生態環境,包括泥質和沙質的底土層,岩岸珊瑚礁和新敷設的人工魚礁。本港最常見的10科魚類之中,總共有超過1200種。據香港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介紹,香港水域的魚類的總科種數高達3000多種。香港的海洋資源如此豐富,令人咋舌,還有極大發揮和利用的空間。
港人嗜食海鮮,可謂眾所周知。但一般民眾對於漁業現況,海域生態和魚類研究的認識略嫌不足,特區政府對於弘揚和促進海洋文化,好像還未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香港魚類學會在這方面的長期努力十分難得,應該得到特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予以全力支持。
配合國家大策 自然條件優越
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在民族復興和國家建設戰略上最重要的轉變之一,就是面向蔚藍,銳意發展成為一個海洋強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艱苦經營,尤其是過去11年的飛躍進步,現在已有能力捍衛遼闊的海疆,既造福華夏子孫萬代,又可為酷愛和平發展及共生互動的全球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軍事方面要建立強大的海軍來保衛自己,經濟方面要大力發展現代漁業圖利,同時要維護海洋生態環境以確保可持續發展。香港特區如充分配合國家大策,因為自然條件優越,得天獨厚,其實大有可為。筆者早前曾經撰文,指出海洋文化是特區政府文化部應該重點注意的方向之一,估計當局已在縝密籌劃中,正予以充分重視,不讓良策束諸高閣,不讓良機失諸交臂。
香港是美食之都,鯉魚門、西貢、大澳以至各式各樣林林總總的海鮮酒家多如恆河沙數。從外國進口的海鮮,不論是從日本、美加、澳紐、北歐,以至泰國和越南,每天都有海鮮源源運到。近年從內地來港的活魚運輸已上新台階,引起業界和消費者的高度興趣。
筆者注意到去年10月底發表在江蘇署名「茶狐」的一篇文章,談到國內在網上購買活魚的新鮮經驗。網上賣家說「魚是深海養殖,口感介乎野生和普通養殖之間。空運隔天到貨,包活,不活退錢。」一條魚連包裝共有約10公斤,從300公里之外發貨,隔天就到。包裝盒是一個泡沫箱,裏面裝着一個塑料氣囊,在泡沫箱和氣囊之間,塞滿了冰袋,依然保持低溫。氣囊裏面一條魚直挺挺躺着,看上去奄奄一息。原來在低溫之下魚就像處於冬眠狀態,打開氣囊,待溫度慢慢上升之後,活力就隨之恢復。果然沒多久,這條魚就在水槽裏開始活蹦亂跳,百分百新鮮。
要讓一條魚從千里之外運來,隔天到貨後在水槽裏活蹦亂跳,不但要能養魚,還要養得好,不但要能配送,還得活着到。生鮮配送必須具備3個條件:先進的基礎設施,強大的工業體系,高效的快遞服務。不但要全部做到,還要做到極致,似易實難。海洋文化結合餐桌上的海鮮經濟,能夠闖出一條創新之路,前景秀麗。
海鮮經濟是創新之路?
CCTV10(央視十台)是科教頻道,早前有一期「創新進行時」節目,主題是「海上智慧牧場」。據報道,國內的深海捕魚方法,已發展出現代深水網箱平台「耕海1號」,總體積3萬立方米,年產海魚15萬公斤。現在中國漁民先進的一面,不但開着「航空母艦」出海養魚和捕魚,更可在岸上家裏,通過智能手機應用程式遙控養魚。根據水溫、海流速度等數據變化,不僅能夠調整養魚平台的位置和深度,還可以控制投放飼料的時間和數量。
據另一報道,近年在黃海發現一個「冷水團」,面積13萬平方公里,體積5000億立方米,水質優良,是世界罕見的淺水層冷水團。於是山東打造了世界最大的深海網箱「深藍1號」,重1400噸,養殖水的體積高達5萬多立方米,設計年產量1500噸,夏季沉入黃海冷水團中,養殖三文魚。鰻魚和魚子醬,近年也在廣東和浙江有技術上的突破,導致產量上的突破。其他例子多不勝數。
總而言之,從海洋文化到海洋經濟,從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到海洋主權軍事防衛,國內正一日千里,突飛猛進。香港作為踐行一國兩制的特區,成功的關鍵要素,百變不離其宗,就是在「一國」主導之下亦步亦趨,追隨國家大策,採納融合兩種不同制度的優點和長處,發揮自身的豐富資源和天然條件。如果能做到,何事不可為?實大有可為!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
目前中國的海水養殖產業已佔了全球60%的份額,因為已經形成全產業鏈,壟斷了大型海上漁業設備的製造。海產養殖業潛力巨大,已進入高科技行業,機械化、自動化、數據化;從魚苗繁殖到生鮮配送一條龍,增值鏈條做到無縫銜接。
中國具有強大的工業配套
這樣的場景需要強大的工業配套才能實現,而中國是唯一具備這種配套能力的國家。香港特區背靠祖國,可以充分發揮在巨人的肩膀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獨特優勢。如今香港的漁農業界,非但不是夕陽產業,反而是旭日東升,前景可人。(在香港重新煥發新型農業的發展機遇,本人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解說。)我們可以想像,今後香港現代化的大型漁棚,例如在水波不興的吐露港內,不但能夠養魚(甚至人工養殖珍珠),更將設有高級餐廳、星級住宿,垂釣和娛樂設施,可以接待各方遊客,坐遊艇,游海泳,看海景,吃海鮮。
現屆特區政府的特點是積極務實不空談,腳踏實地做實事。希望在海洋文化、海洋經濟和魚類保育等方面,特區政府同樣有好表現,不致辜負港人的期待。
原刊於點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