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銳意打造成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中心,人才是重中之重。金管局旗下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在10月31日宣布「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預留2億元推出為期3年的先導計劃,向接受可持續金融培訓及獲取相關資歷的人士提供資助,藉此培養出更多擁有相關知識的人才。
防止項目漂綠的標準
很多人一聽到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產品便覺得很困擾,他們熟悉金融產品如債券、按揭、貸款和保險,但在產品前面加上「綠色」和「可持續」的字眼便會覺得異常陌生。綠色和可持續是一組形容詞,被用作防止項目漂綠的標準,而這些標準都是由一些權威機構釐定。
以發行債券為例,國際市場的最高標準便是債券倡議組織(Climate Bond Initiative, CBI)和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 ICMA)為標準 ,銀行貸款則以貸款市場協會(Loan Market Association, LMA)和Loan Syndication Trading Association(LSTA)為標準,它們為防止漂綠,都會審核下列四大核心要素:
1. 募集資金用途
2. 專案評估與遴選流程
3. 募集資金管理
4. 報告
綠色項目的例子
綠色保險也是一個令人摸不着頭腦,什麼項目才可以擁有綠色的名義?筆者嘗試舉一個例子,有一個企業投資了一個種植紅樹林吸碳的項目,並預計種植紅樹林5年之後,便可以開始吸碳,其後每年可產生若干碳匯,並在碳交易市場出售套現,誰不知該紅樹林在第四年便遇到火災,令其項目無法產生收入,若企業買了一份綠色保險,保險公司便會負責賠償相關收益,綠色保險便是繞着減排節能相關的項目。
可持續發展則通常和一些指標掛鈎,圍繞ESG 3個元素或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訂立一些KPI,如前年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便發行了一隻可持續發展掛鈎的票據,KPI包括全文化區提供無障礙通道、女性僱員比例達到40%、能源減排15%等,能達標的便享有承諾的利率,若不達標便會有一個懲罰性利息往上加。
為了希望香港成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中心,發行債券或借貸的金額超過1億港元以上,香港政府最高會資助250萬港元,而外部評審機構也可以最高獲取80萬港元。2021年香港一共發行了570億美元的綠色債券,居亞洲第一。香港背靠祖國,為祖國龐大市場服務,仍然具有很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