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時代,更要閱讀力!

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去經驗到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所以必須透過閱讀去內化別人的經驗。

最近有一群家長不再理會教育部不斷更改的大學入學規則,開始問:「如果我的孩子出社會要用到的知識還沒有發明,我現在應該怎麼教他,使他有競爭力?我要怎樣準備我的孩子,使他以後的工作不會被機器人所取代?」。

這些父母的觀念很對。如果孩子在社會上是用長處與人競爭,為何去管他的短處?截長補短是很錯誤的觀念,短處補來補去不如別人的長處,時間都花在補短上,就沒時間去發展長處,這使我們的學生找不到工作,也使他容易被機器人所取代,學校應該教他用他的長處去打別人的短處才對。

我每學期的最後一堂課都請學生拿出紙來,寫下他認為自己比機器人強的地方,因為人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便不會去追尋。我看到逼着學生去思考什麼是人類所擅長而機器人沒有的時候,他們臉上的迷惘慢慢退去,露出曙光,他們會寫下同理心、應變能力、創造力……

閱讀擷取智慧,培養應變能力

的確,人類的優勢在創新的思考和彈性的人際溝通上。一個外野手要接一個高飛球時,他會一邊跑,一邊看着天上飛的球,嘴裏一邊喊着「I got it, I got it」,瞬間他就真的接到了。但是電腦要模擬這個動作需要1000個程式才做得到。所以這個立即辨識的能力是人的長處,也是創新思考的關鍵。但是這個能力只有在足夠的背景知識下才會出現。大醫師和新手醫師的差別就在此。

因為經驗要靠時間去換取,而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去經驗到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所以必須透過閱讀去內化別人的經驗。同理心和應變能力這兩個溝通的基本條件也是需要經驗去體會,更需要大量閱讀好的小說,透過故事情境,產生同理心。因此在21世紀,孩子必須廣泛的閱讀來增加他的觀察力、辨識能力和同理心,以強化應變能力。

目前我們學生的同理心稀薄的可憐,許多惡作劇的悲劇都是因為不知道別人會痛而發生的。例如:高雄縣大樹鄉的國中生把剪刀插在同學的椅子上,讓同學坐下時,剪刀沒入直腸,一生要用人工肛門;國二的男生在走廊上揮舞美工刀,一刀刺死經過的年輕英文老師。如果我們的學生只讀薄薄的幾本教科書,怎麼能有足夠的能力去處理出社會所面臨的人間百態呢?

這次台灣PISA閱讀素養的成績急速下降,更讓我們看到目前學生最需要的就是大量閱讀好書,從別人的經驗中擷取智慧,培養出同理心和觀察力,來面對未來機器人的挑戰。

時間是無情的,老本是會吃完的。這次去河南演講,他們的老師和校長都焦慮的說:「自從AlphaGo打敗人類圍棋手後,我們就不知該怎麼教我們的學生,使其不被機器人取代。」他們的積極對照我們的無感,令人擔憂我們的明天在哪。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獲作者授權轉載。

洪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