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一些外資企業不會再在中國投資,或者外資企業已經離開中國等說法一直甚囂塵上。
中國歐盟商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2022年1月至5月期間,由於受到中國疫情防控政策、俄烏戰爭及供應鏈風險的影響,考慮將當前或計劃中的投資轉移出中國的歐盟公司比例增加了一倍多,達到23%。無獨有偶,有關美國公司的調查報告亦顯示,在同一時期,由於勞動力不足和供應鏈問題,造成了他們公司產量下降。
外國直接投資仍有增長
然而,最新的資料顯示,於2022年1月至8月之間,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實際達到1384.1億美元,同比增長 16.4%,中國對外出口達到3149.2億美元,同比增長7.1%。
許多大型跨國汽車公司都表示會繼續在中國進行投資。例如,大眾汽車宣布投資24億歐元成立合資企業,以打造一流的自動駕駛技術;寶馬投資22億美元在瀋陽新建一家電動汽車工廠,同時亦將MINI電動汽車的生產線從英國轉移到中國來;特斯拉正在考慮在上海建立第二家「超級工廠」;福特計劃在中國成立一家新的電動汽車公司。
除了汽車企業之外,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集團將在廣東投資建設一體化基地,預計到2030年,其在重化工領域的總投資將高達100億歐元。而另一家德國化工企業科思創,亦計劃在上海新建聚氨酯分散體和聚酯樹脂工廠,投資總額達數千萬歐元。德國光電技術領先企業蔡司集團,其中國的首次購地自建項目在蘇州工業園區正式啟動,總投資達到2500萬美元。
在醫療創新領域,美國醫療器械公司Intuitive Surgical宣布將投資超過7億元人民幣(1.037億美元)在上海建立其製造和創新基地,致力於為中國市場生產達芬奇手術機器人。
投資聚焦研發創新領域
當然,在一些行業裏也有一些負面消息。例如,美國服裝零售商GAP自2022年以來在中國多個城市大範圍關店;瑞典服裝零售商H&M因拒用新疆棉花,受到中國用戶抵制,並於2022年6月關閉了他們在上海的旗艦店,儘管媒體報道自新疆棉風波後,H&M天貓旗艦店已經恢復運營,但其銷量亦受到明顯影響。另一方面,備受關注的半導體行業,由於受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其在過去數十年來建立的全球供應鏈正受到嚴重衝擊,這亦對相關企業在華投資造成了破壞。
值得注意的是,外企對華投資有集中的趨勢。根據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的資料顯示,在過去4年中,歐洲對中國投資排名前10名的企業,佔據了歐洲對華直接投資近80%的比例,其中德國三大汽車巨頭大眾、寶馬、戴姆勒以及化工巨頭巴斯夫4家企業的投資佔比超過三分之一。
如今,許多大型外資企業已將中國視為知識、靈感和創新的重要來源。在政策、技術和需求模式變化的推動下,許多行業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在新能源汽車、可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智能製造、先進醫療設備和金融科技等領域發展非常迅速,其國際影響力亦顯著提升。
儘管過去的對華投資主要是用於傳統製造業,但現在已有愈來愈多的外國直接投資聚焦於當地的研發和產品創新領域。例如,大眾汽車與地平線在中國成立合資企業,主要用於加速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開發;戴姆勒總投資11億人民幣(約1.45億歐元)成立中國研發技術中心,擴大其在華研發;美國醫療器械公司Intuitive Surgical將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以發展本土創新。
企業情願採取應對措施而非退出
許多人抨擊由於中國過於嚴苛的疫情防控措施,導致許多外資企業選擇離開中國。雖然這些措施可能確實為企業經營帶來了焦慮、不便甚至挫敗的情緒,但這些感受大多停留在個人層面,若將個人感受等於公司決策或許有些牽強。事實上,大多數外國企業正在考慮採取相關有效措施來緩解由於疫情影響帶來的供應鏈風險,而並非考慮直接退出,除非它們面對被迫退出這一情況。許多在中國建立了高效供應鏈的公司往往與其供應商集群建立了深厚的聯繫,而這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心血,這一現象在智能消費電子領域顯得尤為突出。
我發現在中國有3種類型的外資企業。第一類是進入過中國市場並嘗試經營,但沒有取得成功,因此要麼縮減規模,要麼直接退出;第二類企業是那些有意或無意地觸犯中國政府劃定的「紅線」的公司。中國消費者認為這些公司缺乏對中國的尊重,因此轉而青睞其他品牌。其中一些外國品牌正試圖捲土重來,但也有一些可能會因此徹底退出中國市場。第三類企業清晰的認識到中國市場對其業務的重要性、以及對其全球業績與競爭力的提升。這類企業中,尤其是規模較小的企業,可能還在等候機會,但規模較大的企業卻已意識到他們必須繼續致力於中國市場,以免失去整體競爭優勢和市場地位。
因此,外資企業如何看待它們在中國的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每個公司的具體情況和它們所處的行業。對許多公司來說,聚焦中國市場是不可或缺的,並且在未來將變得更加重要。雖然我們不能忽視產生重大黑天鵝事件的可能性,這些事件雖然可能會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產生巨大影響,但是我相信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最終重要的還是商業邏輯。
所以,外資企業會停止在華投資嗎?或者他們會將現有的投資轉移出中國嗎?我認為是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