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病毒,美國一直採取「與病毒共存」防疫策略,但效果慘不堪言,死傷無數。反之,中國卻以生命至上先行,疫情初期堅持「清零」,疫情略為受控之後,才轉為以「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手段推行「動態清零」,把確診個案數目降至最低。
香港抗疫策略與國家一致,同樣採取「動態清零」,因應社會實際情況平衡經濟和健康。去年第5波疫情來勢洶洶,新冠病毒全港蔓延,疫情極不穩定,有見及此,上屆政府謹慎地以「清零」(維護醫療健康)為首要任務,而「動態」(維護經濟健康)為次要,就此香港避免了一場疫情大災難。
新檢疫安排局部鬆綁振經濟
新一屆政府上任,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指出,在防疫上政府絕對不會躺平,並一直設法在「動態」(經濟)和「清零」(醫療)之間找到平衡點,在醫療健康得到保障之條件下,讓香港經濟適度發展,盡快復常。
政府考慮到香港的疫苗接種率已高達九成,而且病毒的即時有效繁殖率已低於一,疫情基本受控,所以於上周一(9月26日)放寬入境檢疫限制,海外及台灣經機場抵港人士的隔離和監察要求,由之前的「3+4」改為「0+3」,即是他們再毋須強制入住隔離酒店,只要做3天的醫學觀察便可以在香港自由活動。在執行上,入境者會收到3天的黃色「健康碼」,期間毋須隔離,只是禁止進入表列處所(例如餐廳)。這安排普遍獲得市民的支持,認為可以為市民局部鬆綁(例如外遊),有助促進香港經濟復甦。
「0+3」安排對大學科研復常亦幫助很大。教授慣常把他們的研究結果編寫成論文,並在國際會議中刊登和發表,但過去兩年,外國及香港政府都要求入境者強制隔離,造成諸多不便,因此大部分教授都無法親身到現場參加國際會議。
雖然有些會議轉在線上舉辦,但與會者缺乏面對面接觸,效果確不理想。近月外國政府已紛紛解封,外國會議亦回復實體,可是在「0+3」之前,香港教授回港還須7天隔離,因此外訪意欲難以有所改變。這情況嚴重窒礙國際學術交流,影響研究,不利香港創新科技發展。
重開互通門科研學者兩邊走
新入境政策出台,可為教授們重開出境大門,鼓勵他們外訪之餘,亦可吸引大型國際會議重返香港舉辦,再次重振香港全球創科地位。
另外,入境限制放寬後,香港學府便可以一如既往,邀請外國知名學者或專才來港作訪問交流;與此同時,教授研究團隊因為便於在香港外國之間兩邊走,可以接更多國際外包項目來港執行,「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如此,大學便可以回復常態,積極打造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
香港具備「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對大學及創科發展非常關鍵,因此,筆者建議政府除了要把入境檢疫持續放寬至「0+0」之外,也要與內地政府爭取盡快達至兩地完全通關,以解決香港創科界及其他界別的燃眉之急。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