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詠鵝》看詠物詩的「形似」和「神似」

全詩一共18個字,句式不避長短,具有兒歌的隨意性;末兩句對偶工整,又使詩歌富於韻味。詩歌雖短,卻有「鵝」、「歌」、「波」3個韻腳,使人讀來琅琅上口,平添不少詩趣。

詩在文學作品中是最簡練和濃縮的,作者期以最少的文字,將心中要敘述的事、描寫的景、抒發的情、說明的理表達出來。在詩的發展過程中,有一類稱作詠物詩的,讓人讀來產生「詩中有畫」的感覺。

詠物詩易寫得成難寫得好

詠物詩容易寫得成,卻難寫得好。說容易寫得成,因為僅將眼中的所見描寫出來而已。說難寫得好,因為把注意力放在描寫客觀事物的「形似」上,所詠之物,雖然纖毫畢現,但沒有深遠的寄託,也不能給人以應有的啟迪;如果刻意追求「神似」,不能把客觀事物的性格特徵、神情意態等描繪出來,又容易令人產生不知所云的弊病。所以,寫作詠物詩,先要追求形似,然後進一步追求神似,詠物而不滯予物,把形似和神似恰到好處地結合起來,才真能使物像通過文字而活靈活現。寫詩如是,我們欣賞詠物詩,亦如是!

初唐詩人駱賓王(約640-?),唐代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縣)人。七歲能寫詩,被目為「神童」。曾經擔任臨海縣丞。徐敬業(636-684)起兵反對武則天(624-705),賓王代他作《討武曌檄》,一時傳誦。敬業兵敗後,賓王下落不明,或說是被殺、自殺、逃匿不知所終等說法。

駱賓王《詠鵝》千古傳誦

七歲時的駱賓王,住在家鄉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外有一口池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迷人。據說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隨便問了賓王幾個問題,都對答如流,客人驚訝不已。賓王跟著客人走到池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浮遊,客人有意試試他,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他不假思索便創作了《詠鵝》這首詩。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詩刻畫白鵝戲水的情景,使人感到童稚的天真爛漫,情趣盎然。詩的首句「鵝,鵝,鵝」,開門見山地點出了描寫的主體,並且重覆了兩次。這三個「鵝」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是模仿鵝的叫聲呢,還是指出鵝的數量? 如果說,「鵝,鵝,鵝」是鵝的叫聲,明顯是不恰當的,「鵝」是名詞,如是叫聲,則應用「呱呱呱」、「嘎嘎嘎」、「哦哦哦」之類的狀聲詞。如果說,「鵝,鵝,鵝」是指「鵝」,那是指賓王見到一隻鵝,欣喜地重覆詠嘆,還是指他眼前見到三隻甚或更多的一群鵝,所以在數算「一隻鵝,兩隻鵝,三隻鵝」呢?似乎都有可能。如果更富想像一些,賓王看到遠處一隻鵝,近處一隻鵝,由於塘水清澈,他看到近處的鵝的倒影,原本是兩隻鵝,數之便成三隻了。從詩境上說,一隻鵝予人孤寂傲然的感覺,兩隻鵝予人浪漫與喜悅,三隻以至一群鵝便予人熱鬧歡騰、千姿百態之感了。

神童詩歌饒有趣味

詩的第二句「曲項向天歌」,「曲項」,是指鵝「彎曲的頸項」,「歌」就是「唱歌」,指「鵝在叫」。白鵝伸長了彎曲的頸項向著天空,嘎嘎地叫著。對於七歲的賓王來說,雀鳥的鳴叫,就跟唱歌無異。這時鵝在鳴叫,他便感覺牠(牠們)在唱歌了。當然,從修辭的角度言,這句是運用了擬人法,將鵝的行為人性化,就像人一樣唱歌。

詩的三、四句「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是對所見鵝的動作進一步描寫。「白毛」,是指鵝身「白色的羽毛」,我們當可理解為以鵝身上的白羽來借喻「鵝」;「浮」,指「飄浮」或「浮動」,賓王很可能是看到遠處的鵝,只見一堆雪白的羽毛在碧綠的水面上浮動。第四句「紅掌」,是指鵝的「紅腳掌」,「撥」就是「划」。這時,他一定是看到近處的鵝的鮮紅的腳掌在清清的水裡划動,泛起了微微的波紋。他的視覺,遠看的是綠水,近看的便是清波了。當我們細細欣賞,三、四兩句不單是對句:「白毛」對「紅掌」,「浮綠水」對「撥清波」,「白」、「紅」、「綠」、「清」相對的顏色而已,而是看到有層次的,由遠而近的觀察。

全詩一共十八個字,句式不避長短,具有兒歌的隨意性;末兩句對偶工整,又使詩歌富於韻味。詩歌雖短,卻有「鵝」、「歌」、「波」三個韻腳,使人讀來琅琅上口,平添不少詩趣。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招祥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