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香港書展新書發布會之一,是被譽為「香港戲劇之父」毛俊輝的自傳。由三聯書店出版,以《一堂無止境的課》為題的力作,細說作者從戰後在上海出生,50年代移居香港,60年代赴美留學,到80年代回港出任香港演藝學院首屆表演系主任,訓練出謝君豪、劉雅麗等一大批星級演員。2001年轉任香港話劇團公司化後首任藝術總監,推出精品名劇,拿到京滬以至海外上演,好評如潮。
筆者認識毛Sir,是從電影《三個受傷的警察》開始。他在片中飾演高級督察,在除夕夜派對一幕,印象深刻。第一次領略他的舞台魅力,是2005年一場香港小交響樂團的音樂會,在改編史達拉汶斯基《士兵的故事》中擔任說書人,以廣東話,加以一點吳儂軟語,將所扮演魔鬼的角色,配合音樂、舞蹈,逾一小時的演出,讓人擊節。
戲劇人生道理
新書的副題是「毛俊輝的戲劇人生」,集中他在戲劇方面的發展。在書展發布會上,他補充了書中敘事背後的一些資料。所提出的金石良言,何止為新書畫龍點睛?
首先是關於他初到美國時,以亞裔少數學生獲選為男主角的過程。他分享所學到的重點是:「在陌生環境中,人們對你一無所知,你就要對自己所想做的負責。機會來到時,要準備好,戲要做好,但不是討好觀眾,而是做到讓人家對你改觀。」
另一點是關於他「心目中的大眾劇場」,受觀眾歡迎、有價值、內涵的作品,例如由他導演的《新傾城之戀》、《情話紫釵》等,不少中國戲曲也有類似特質,尤其是作品的集體認受性。他進言:「政府文化政策需有更靈活、進取的措施,也鼓勵坊間有見地的投資者的投入」。那一門課可真是無止境了。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