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安穩的家庭對於子女健康成長十分重要,對於重視群體生活的華人社會更甚。但是當中國的離婚制度經歷2003年的改革,離婚不再需要遞交其在單位、村民委員會或者居民委員會所出的介紹信證明後,離婚率大幅增加,而未成年人生活在單親家庭或繼親家庭的人口亦愈來愈高。以上種種現象都反映了中國傳統中,雙親共同撫養子女的家庭結構,正面臨一大挑戰。
有見及此,北京大學社會系張春泥副教授研究了4種大陸家庭結構下的青少年──血緣父母婚姻完整家庭、離異單親母親家庭、離異單親父親家庭和離異繼親家庭,並評估其學業與在校表現、心理特徵、越軌行為和人際關係4方面的表現,探討父母離異對子女在青少年階段學業、心理和行為,以及其成年後婚姻行為和成就有什麼影響。
她日前出席由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舉辦的網絡研討會,與一眾學者共同討論這個議題。
單親家庭資源 一定比別人差?
張教授認為,我們在了解中國離婚率高的原因及解決方案時,不可直接套用西方世界的理論,因為兩者的離婚人口特徵大相逕庭。研究發現,西方的離異家庭多出現於社經地位較低的人群,又以單親母親較為普遍;但中國離異家庭則多集中在城市,以非農職業和學歷相對較高的人口居多,又以單親父親較為普遍。
另外,中國有較高比例的單親母親,比單親父親接受過高等教育。所以,在中國的離婚個案中,單親家庭的社經地位未必會變差,對高學歷單親母親而言,其社經地位甚至會更好。而且基於孝道文化,有時隔代之間的接觸可能更為緊密,單親家庭的子女會得到祖輩的額外的照顧和撫養。即使如此,單親家庭仍會面對較大社會壓力,以及獲得更少社會的支持。
單親父親 不利子女成長
而研究結果亦顯示,中國父母離婚對未成年子女的負面影響其實有限。單親母親家庭長大的子女與完整家庭長大的子女的表現差別不大,而在個別學業指標,甚至表現得比生活在完整家庭的子女好。
但值得注意的是,單親父親家庭下的子女在個別學業、心理特徵和人際關係3方面,皆不如完整家庭的子女。張春泥解釋,縱然單親父親給予子女的零用錢明顯更多,但在課外活動的投入、親子活動或功課輔導方面則較小。相比之下,單親母親則更投入於照料子女,即使單親家庭與祖輩同住,單親母親亦會親身參與子女的主要照料,單親父親則較少有此情況。故此,負面影響主要集中在單親父親家庭。
她補充,成長於父母在婚姻完整家庭中爭吵的孩子,會有更多方面的負面發展,在個別指標如學業壓力程度、學習時間、K6心理疾患量表等,表現得比父母離異的子女更差。
父母離婚影響子女性觀念
研究結果顯示,父母離異的子女會比完整家庭的子女更早發生初次性行為,初夜對象也較易非現仼配偶。張春泥指父母離婚很可能影響子女的性經歷和性觀念,進而影響成年子女的婚姻和親密關係行為,以及婚姻穩定性。
張春泥提醒,認為離婚比起完整婚姻,更有損子女健康和發展的想法屬社會偏見,吵而不離的完整婚姻或許不比離婚對子女好。不過,離婚有向社經地位群體擴展的趨勢,人口流動和遷移卻令祖輩撫養和幫助更難實現,故離異家庭在未來與社會不平等的關係宜多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