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之間──雜談虛擬偶像

現今科技不斷發達,虛擬偶像的呈現變得更多樣化,甚至能在世界各地舉行現場演唱會。此等輕易遊走虛擬與現實活動中的虛擬偶像,的確為現今社會提供了很多不能預計中的可能性。

近年,有關元宇宙(Metaverse)、非同質化代幣(NFT)、虛擬人類(MetaHuman)的討論繁多。然而,眾多討論中亦經常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元素──虛擬。到底「虛擬」是什麼呢?

虛擬是現實的延伸

其實早於2014年,台灣國立中山大學洪世謙教授就曾經試圖以哲學的角度來解構「虛擬」,他提出:「虛擬僅是相對於現實的不可能性,一種與現實之間的差異,一種對現實越界的他異性,一種遲到而未出現的『實在』。它以不在場的方式,懸置了一切『在場』,卻也為在場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簡單而言,虛擬其實可以視之為現實的一個延伸,將未出現又或者為不能出現的實在提供一個或多個可能性。故,不難理解虛擬與現實有着不可或缺的緊密關係。從「初音未來」到「桐生可可」,無論是「虛擬歌姬」又或是「虛擬網紅」,他們的操作均是以「虛擬偶像」為本。那「虛擬偶像」到底又是什麼呢?

從定義上而言,就是透過以動畫及電腦技術等形式製作,在各種虛擬又或者在實景進行演藝活動的偶像,然而該偶像自身並不是實體存在的人物,最後仍要透過「中之人」呈現到觀眾面前。

2019年,虛擬YouTuber絆愛以嘉賓司儀身份訪問來日宣傳《銃夢:戰鬥天使》的荷里活電影團隊。(作者提供圖片)
2019年,虛擬YouTuber絆愛以嘉賓司儀身份訪問來日宣傳《銃夢:戰鬥天使》的荷里活電影團隊。(作者提供圖片)

遊走於虛擬與現實的偶像

其實,「虛擬偶像」的概念最早出現於日本動漫之中,當中《超時空要塞(1982)》的「林明美」可以說是虛擬偶像的始祖。以其名義將動畫中出現的歌曲,以專輯形式在實體市場發售,其銷量更打進日本Oricon排行榜。這可以說是虛擬偶像對演藝事業的一個新衝擊。

到後來科技不斷進步,虛擬偶像的呈現變得更多樣化,互動性亦更多元化。不得不提,以音樂軟件為基礎的虛擬偶像──初音未來於2009年在崎玉超級競技場進行第一次登台演唱後,除了陸續於日本國內舉行現場演唱會外,2011年開始更相繼於美國、墨西哥、印尼、法國、德國、英國、新加坡、香港、台灣、中國大陸等地舉行演唱會。此舉不但是虛擬偶像的重大突破,更引證了虛擬偶像能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市場,以滿足商業與觀眾的各種需求及活動。

視像分享網站YouTube,毫無疑問為虛擬偶像提供了一個更全面的互動平台。以能捕捉表情與動作的新技術製作而成的虛擬YouTuber絆愛透過在上載影片或進行直播之外,於2019年更以嘉賓司儀身份訪問來日宣傳《銃夢:戰鬥天使》的荷里活電影團隊,此等輕易遊走虛擬與現實活動中的虛擬偶像,的確為現今社會提供了很多不能預計中的可能性。

要面對新科技為你提供的各式各樣不能預計的新挑戰,你準備好虛擬化了嗎?

潘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