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林:談詩詞欣賞與品德情意

在今日高度商業化社會中,面對人人致力追求物質生活而日趨功利,精神生活日益沉淪的問題,要擺脫人心漸壞而社會漸亂的困境,唯一出路便在於弘揚中華文化。

欣悉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聯同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及本地文化機構,合作編撰並出版《詩詞欣賞與品德情意》一書,在鴻篇問世之先有幸拜讀一過,益加深信這一教育界的重要著述,對於推動本地教育以至中華文化──尤其對於發揚傳統詩教方面,肯定就會起到弘大而深遠的作用。

弘揚中華文化是唯一出路

弘揚中華文化對於今日社會而言,事實上有莫大的意義。淨空法師在〈弘揚中華文化可以救世界〉一文中,引述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認為「要解決21世紀的社會問題,需要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的觀點,並明確提出在今日高度商業化社會中,面對人人致力追求物質生活而日趨功利,精神生活日益沉淪的問題,要擺脫人心漸壞而社會漸亂的困境,唯一出路便在於弘揚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歷來重視以經典學習推行教化,而六經之教又一向以「詩教」為先。海瑞在《備忘集》內便提出:「古先王成就人才,由今考之,大抵六經並行,《詩》教為首。」就清楚說明先王聖哲以六經之教成就人才,其中又以《詩經》之教──亦即詩教居首位。

「古先王成就人才,由今考之,大抵六經並行,《詩》教為首。」(Shutterstock)
「古先王成就人才,由今考之,大抵六經並行,《詩》教為首。」(Shutterstock)

詩教成就人倫風教

詩教對於培育人才以至推動社會風教所產生的巨大作用,在《禮記.經解》篇內便記述了孔子對此的說明:「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爲人也,温柔敦厚,詩教也。」能令一國之民變得溫柔敦厚,正是詩教對於提升整體社會風氣,以至改善風教所獨有的巨大作用。

之所以得如此,〈詩大序〉對此便有所說明:「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正因詩歌是內心情志的真實呈現,情動於中而形諸言,詩歌於言語聲音表達情志當中,在抒發內心感受的同時,也以情志感動着所有的人,甚至影響至於千秋後世。

詩歌這一成就風教的特點,在〈詩大序〉內便有闡明:「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即指出詩歌足以成就教化的根本關鍵,就在於「情發於聲」,藉著詩的聲情演繹,一方面是抒發個人以至社會時代的哀樂之情,另一方面是以此感動天地,從而成就人倫風教。

正因推行詩教足以移風易俗,從而成就人倫風教,故此如何從情志根本上入手,落實推行詩教而有助提升整個社會的質素,以至時代的文化素養,便是個今日必須正視的重大問題。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與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所出版的這本《詩詞欣賞與品德情意》,便正正肩起了這個藉着實現傳統詩教,而得以切實推動化成天下的人文教育,弘揚優秀中華文化的重大使命。

重視詩詞所呈現的品德情誼

這本從詩詞欣賞出發而至於得以扢揚詩教的好書,有別於一般詩詞欣賞教材的最大之處,在於不但深入淺出地介紹詩詞興象與藝術技巧,更重要是能在詩詞欣賞之外,更刻意針對作品中所呈現品德情意,循循善誘地多方啟導讀者,讓老師和同學在閱讀過程中深受裨益。

像書中結合范仲淹〈岳陽樓記〉,闡明文天祥〈過零丁洋〉的忠義本乎仁愛;在賞析〈墨梅〉與〈石灰吟〉的同時,又對照王冕與于謙兩者的仕隱,說明進退抉擇須關乎時代興衰與個人責任;在析述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一篇氣象格調與才情之外,進而發揮人不患物貧而患心窮的道理,祝願同學能成長為心中有愛,眼中有情,而內心富有溫暖的人。

像書中大量以上這樣在個人品德情意上的刻意啟導,都是藉着對詩詞內容與情思的闡述發揮,讓老師同學們在欣賞詩詞聲音意象之美的同時,能進一步從深刻領略前賢情志節操之下,得以在潛移默化當中擴展胸襟視野,並且提升個人氣質與品格,從而成就詩教的具體實踐。

在詩詞欣賞之外,更刻意針對作品中所呈現品德情意,循循善誘地多方啟導讀者,讓老師和同學在閱讀過程中深受裨益。(香港教育大學圖片)
在詩詞欣賞之外,更刻意針對作品中所呈現品德情意,循循善誘地多方啟導讀者,讓老師和同學在閱讀過程中深受裨益。(香港教育大學圖片)

切問而近思 推動詩教的實踐

除了針對品德情意循循善誘啟導讀者之外,本書另一最大特色,便是在內容上能真正做到切問而近思的要求,而有助於詩教的實踐與推動。一般詩詞欣賞教材在內容方面,往往側重於對文本的訓釋解說,集中說明一篇內容大旨,或交代有關文體特色,以至申論藝術創作手法。以往這種對文學作品通行的闡述方式,固然有助語文及文學學習,甚至可作為從欣賞到進一步研究的基礎,然而對於詩詞欣賞者而言,古今相去既遠,理一而分殊之下,如何才可以「不隔」地,藉着詩詞欣賞引起讀者共鳴以至感動,事實上便是實踐以至推行詩教的關鍵所在。

本書之所以超越一般詩詞欣賞教材之處,便在於深入淺出訓釋篇章文字旨趣,及闡明文藝手法之外,復能處處照顧老師同學生活中關注興趣所在。像〈蓼莪〉篇內以陳奕迅〈單車〉這唱出父子之情的流行曲闡明孝道;〈七步詩〉內以電影《艋舺》說明兄弟親情的可貴;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內從香港住屋問題,啟發讀者反思困境中仍不失仁人愛物的高尚情操;蘇軾〈石蒼舒醉墨堂〉內,以電腦打字與毛筆書寫比較,對照見出書法藝術的意義與價值。凡此種種都是以極其生活化、趣味化方式,令讀者得以投入其間,一同體認及反思篇中所呈現的忠義仁愛等種種品德情意,在切近個人生活體驗下做到今古不隔,將詩詞中前人優秀品德情操,在設身反思中令到此時此地的每個人都能認知體會,正是從兼顧文藝與學術以外的教育角度,在切問而近思之中,把獎助風教始於以詩感動人心的詩教理念具體地實踐。

深入剖析詩歌的聲情

此外本書更有一大特色,便是能進一步從藝術特點上深入剖析詩歌的聲情所在。像闡明〈蓼莪〉篇連下9個「我」字,並連用生、鞠、拊、畜、長、育、顧、復、腹九個動詞,在回環往復之下令一篇聲促調急,以抒發孤子哀親情思;析述〈迢迢牽牛星〉以「迢迢」、「皎皎」等疊字摹聲狀貌,語言質樸清麗而聲律和諧,在具備強烈音樂美中呈現細膩情狀與增強感染力,令一篇情思益加深遠而餘意不盡;以清人張鶴《琴學入門》說明王維〈渭城曲〉發展為〈陽關三疊〉琴曲,彰明在疊唱中通過反復同音節奏,而增添離愁別緒餘韻;點出〈明日歌〉「明日」一詞七見,因復沓行文形式而增強節奏與韻律感,在突出主旨並強化感情中,讓讀者如聆長者叮嚀,而得以深入體會詩中深刻而永恆道理。

這些深入淺出的剖析,將詩詞所最擅長的「音聲之道」發揮,在作品闡述中點出詩歌聲情密不可分的關係所在,將〈詩大序〉所主張的詩教關乎情性,在情發於聲大前提下,具體彰顯詩詞中如何才能以聲寫情,令讀者在欣賞詩歌聲情之美以外,更能進而通過聲音領略詩歌的深層情思與哲理,在聲入心通之下深化感悟而以此成就詩教。這在側重介紹詩歌內容或作法,而普遍忽視詩歌聲情教育的今日,本書能從聲音之道上體現詩教的理念,可說便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事。

在情發於聲大前提下,具體彰顯詩詞中如何才能以聲寫情。(Shutterstock)
在情發於聲大前提下,具體彰顯詩詞中如何才能以聲寫情。(Shutterstock)

起承轉合 深中肯綮

除了密切扣合於詩教的實踐與推行外,本書囊括範疇的全面,剖析的精簡深入,選材的縝密相關,尤其對於一篇的設題、用字、對仗、句式、筆法、章法、音節、用典,以至結構上的起承轉合,詩中時空的變換,諧音的運用,甚至全篇的取材與下筆角度,其中意象的虛實安排,與寫景抒情說理間的關係等,都能靡不扼要而具體有徵地一一交代,能如斯深中肯綮,非深通於詩者不足以為之,這亦是本書之所以超越一般詩詞欣賞教材的另一最大特色。

在這本藉着詩詞欣賞而推動品德情意教育的大作付梓之際,一下想到的是《老子》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個人深信詩教在今日社會中得以實踐與推廣,定必會從這本書的出版而進一步開展,並將會在今後益加影響深遠。隨着這本對人文教育有所推動貢獻的重要著述風行,不獨詩教的承傳與社會風教的成就,甚至中華文化的得以進一步弘揚,我們都可以欣然地一一拭目以待。

原為《詩詞欣賞與品德情意》序言,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新書簡介:

書名:《詩詞欣賞與品德情意》
作者:施仲謀、杜若鴻、金夢瑤、李敬邦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