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伊斯蘭看香港與大灣區的未來:「絲路與灣區」教師培育專題工作坊紀要

早於唐朝時阿拉伯商人往華南沿海經商開始,伊斯蘭世界便與廣州等大灣區城市的發展,結下不解之緣。隨着香港在大灣區規劃和「一帶一路」倡議中扮演重要角色,也令伊斯蘭世界與香港社會發展密切相關。

早於唐朝時阿拉伯商人往華南沿海經商開始,伊斯蘭世界便與廣州等大灣區城市的發展,結下不解之緣。隨着香港在大灣區規劃和「一帶一路」倡議中扮演重要角色,加上伊斯蘭群體在近代香港發展歷程中的參與,也令伊斯蘭世界與香港社會發展密切相關。伊斯蘭世界與大灣區發展的關聯,亦成為重要課題。

那麼,該如何幫助學生認識以上課題呢?香港中文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中心自去年開始推行「絲路與灣區:伊斯蘭與中華文化的相遇與交流──中一至中三個人、社會與人文教育範疇體驗與探究學習計劃」,並於今年5月舉行了教師培育專題工作坊,邀請了3位不同範疇講者,先從大灣區青年發展和中東企業在大灣區發展經驗的角度,剖析伊斯蘭與大灣區發展的現在和未來;然後回到學校教育層面,分享如何通過實地考察,幫助學生認識和反思箇中議題。

香港中文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中心於今年5月舉行了「絲路與灣區」教師培育專題工作坊。(香港中文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中心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中心於今年5月舉行了「絲路與灣區」教師培育專題工作坊。(香港中文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中心圖片)

港青在大灣區發展 應了解自身優勢和前人經歷

隨着大灣區規劃的發展,不論特區政府或是灣區內城市,均積極鼓勵香港青年前往灣區發展。智庫政策研究員、自由撰稿人,本身亦曾在前海企業實習的劉健宇先生便指出,香港青年要往大灣區發展,首先要認清香港本身在灣區內的優勢:香港發展較早,經濟發達程度遠超灣區內其他城市;而且香港作為省級行政區,能與其他省區及主要城市合作,爭取更平等的合作待遇。此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也是國際公認的單獨關稅區和自主司法管轄區,能持續成為內地與外界的橋樑。

與此同時,香港青年應認識自身往大灣區發展的一些限制,例如大灣區城市的起薪點較低,雖然晉升速度較快,但同層級職位的薪金仍較香港為低。這或會成為香港青年往大灣區就業的重要顧慮。此外,並不是所有行業在大灣區的發展前景都同樣地好:創科和程式開發等發展前景較好,回港後也有更佳就業前景。反而公營單位的發展前景和薪金則相對受限。因此青年人宜多看中長期的發展,才作決定。

近年往大灣區就業成為學校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課題,對此劉先生認為,實際的交流考察,特別是一些短期的實習團,對學生有不少好處。一方面參與實習,能解決一般求職時難以找工作和住宿的問題,相對來說是深入了解大灣區發展較容易的方法;另一方面,學生也能實際接觸內地企業的工作文化和特色,讓學生思考自己是否適合在內地發展。

就着認識港人在大灣區的發展經驗,劉先生特別強調應邀請20至30多歲的年青創業者或在職人士作分享。因為他們多是本港公司派往當地,或是自己選擇自行前往發展的。他們在過程中如何自建立自己的社會網絡,以及安排生活的經驗,更值得學生參考。

就着認識港人在大灣區的發展經驗,劉健宇特別強調應邀請20至30多歲的年青創業者或在職人士作分享。(Shutterstock)
就着認識港人在大灣區的發展經驗,劉健宇特別強調應邀請20至30多歲的年青創業者或在職人士作分享。(Shutterstock)

「數碼絲路」的拓展:來自中東企業的經驗

將目光拉遠一點,其實伊斯蘭世界近年與香港乃至整個大灣區的發展已有日益密切的連繫。當中阿聯酋已成為香港在中東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香港也於去年10月在阿聯酋杜拜設立經貿辦,致力推動兩地的經貿往來。當地乃至中東企業如何看待伊斯蘭世界在香港乃至大灣區的發展呢?

創立於阿聯酋的著名國際物流企業Aramex的東北亞地區副總裁Mr.Yousef Kamhawi,便從自身拓展香港和中國內地業務的經驗指出,伊斯蘭世界與香港乃至中國內地的經貿和文化往來是日益頻繁和緊密,彼此在過程中也加深了相互的了解。例如在旅遊方面,在2003年時沒有中東地區人士前往香港旅遊,他們大多只是為過境中國在港作短暫停留,至2016年香港中東遊客增張至逾7000人;而他在2001年初到香港,嘗試拓展香港和內地業務,往往被不少企業以與中東沒多少經貿往來為由拒絕;但現在,他感覺到香港企業的經營策略正在轉變,將中東視為其中一個主要市場。而香港出口至中東的貨物比重也由2001年的5%增長至約18%。

Mr.Kamhawi坦然,以往中東企業大多只重視與歐美的聯繫。但現在看到香港通過不同措施,吸引中東企業來港投資和發展業務;現時也有愈來愈多中東企業前往香港乃至中國內地發展。例如在廣州,已有約3000家當地企業與中東企業在供應鏈上進行合作。他認為,兩地政府間的聯繫和合作,能有助促進中東企業在大灣區的投資與發展,並為此提供更容易的投資和發展渠道。

他進一步指出,伊斯蘭世界與中國內地日益密切的聯繫和往來,特別是中東作為連結中國與歐洲的交通樞紐的地理位置、中東和港澳間頻密的人員往來、中國商品在中東供應鏈中的重要角色,以及中國內地漸成為全球電子商貿樞紐的發展,均能促進伊斯蘭世界與香港和中國內地間建立起「數碼絲路」,成為兩地創新商業模式的催化劑。

香港通過不同措施,吸引中東企業來港投資和發展業務,現時也有愈來愈多中東企業前往香港乃至中國內地發展。(亞新社)
香港通過不同措施,吸引中東企業來港投資和發展業務,現時也有愈來愈多中東企業前往香港乃至中國內地發展。(亞新社)

回到教育現場:如何進行有關伊斯蘭和大灣區考察?

回到學校教育的場地,到底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認識和了解以上種種議題呢?

Edu Plus Act創辦人,本身亦具豐富體驗學習經驗的周頴進先生,便指出,縱使現在線上學習已蔚為風氣,但實地考察仍是幫助學生實際了解伊斯蘭及其與大灣區聯繫的重要方式。因為學生能藉着實際參訪有關地點,突破書本,進入、重新建構及還原場景。而實際的地點也有助引起學生興趣及勾起學生的想像。

周先生以體驗式學習圈的理論,指出實地考察不只聚焦於具體經驗,而需要讓學生完整地走一個體驗式學習的學習循環:一、具體經驗;二、反思;三、抽象概念化;以及四、主動實驗,才能讓實地考察成為一個完整的學習歷程。他進而臚列實地考察的不同取向,包括挑戰取向、人際取向、教學取向等。而不同取向各有其側重點。而教師作為實地考察的設計者和帶領者,便應嘗試按着不同的主題去分辨和結合不同取向的強處,調配考察中不同部分的次序和輕重,從而帶出不同的學習效果,並提升具體學習的成效。

伊斯蘭與大灣區關聯的考察主要屬於歷史文化考察的類型。對此周先生認為,要在這類考察中帶出跨文化議題,有幾個重點:

  1. 如何與現行課程緊密結合,以提升活動的素質和教學效果;
  2. 在有限的時間下,讓學生全方位理解考察地點背後的歷史文化;
  3. 導賞工作紙的設計,配合學習體驗宗旨;
  4. 真正做到走出課室,讓學生加深印象

他並以香港伊斯蘭史跡和景點的考察為例,闡述伊斯蘭與大灣區關聯考察的幾個主要導向,分別是歷史研究導向(清真寺的歷史背景)、與當地社群關係的導向(清真寺與鄰近群體的關係),以及宗教內涵及宗教群體的導向(了解宗教儀式與穆斯林群體)。而一條實地考察路線可能同時包括關涉上述所有導向的地點。因此教師應就特定考察所擬帶出的重點,調整安排參訪地點講解的側重點。

最後,就着需時較長的大灣區考察,周先生也分享了3個要點:第一,需要建立學習小組,方便做秩序管理及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並促進學生的學習氣氛;第二,準備學習材料,如每個景點的主題及任務卡、每天分享指引等,引導學生整理參訪所學;第三,評估的重要性,評估的問題要切合每次考察的主題或目的,難易適中恰宜,讓學生覺得可掌控;而評估的重點應是促進學生觀察、探究和思考,因此宜多留一點創作的餘地和想像空間予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