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文字

文字保存了音樂的記述,但由音符散發出的旋律、節奏等對感官的刺激,難以用筆墨形容。正是這原因,香港電台第四台逢星期六黃昏,一個名為《與文同樂》的兩小時節目,提供很大的發揮空間。

西洋諺語有云:「文字表達不了的,音樂就說話」。自古以來,文字與音樂是人類溝通或表達媒介其中兩種。如果從歷史典故來說,文字保存了音樂的記述,例如聽韶樂,「三日不知肉味」、「四面楚歌」等。但由音符散發出的旋律、節奏等對感官的刺激,的確難以用筆墨形容。正是這原因,香港電台第四台逢星期六黃昏,一個名為《與文同樂》的兩小時節目,提供很大的發揮空間。

精選書籍  與文同樂

筆者有幸獲邀為該節目5、6月份提供文字稿,以及相關音樂。這個安排最美麗之處,就是活化書架上積塵多年的音樂書籍,同時重溫珍藏多年的錄音。

就以5月份為例,筆者首先選用3月辭世作曲家吳祖強教授《霞暉集》中,一篇關於他編寫《二泉映月》、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的往事。選曲方麵包括歷史錄音,其中由日籍指揮大師小澤征爾的指揮,以及由原創者華彥鈞(即阿炳)親自演奏《二泉映月》尤其珍貴。

第二集選來已故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教授黃飛立口述歷史。黃教授是師從耶魯大學亨德密特教授少數華人學生,文字記述非常珍貴。

大時代的縮影

第三、第四集選來彭麗博士論文關於民樂大師彭修文的作品記述,以及柏林愛樂前首席斯特恩翻譯成中文的傳記,回憶他從哈爾濱到柏林的經歷,可以說是大時代的縮影。以上各集都可以在四台網站重溫。

6月份由已故古琴大師蔡德允的傳記和音樂開始,大師弟子之一榮鴻曾教授著作的中譯本今年初出版,值得分享。接着有李歐梵教授的音樂散文,以及設計大師靳棣強的日記音樂選讀。全部配以相關音樂,包括傅聰、羅乃新等的珍貴錄音。

節目正值香港回歸25周年前夕播放,以文字、音符一道誌慶。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周光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