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筆時,正是香港疫情陷於水深火熱中,每日有關疫情的各種資訊都排山倒海似的,政府官員們、議員們、各種媒體記者們都攤分了各種傳播及社交平台的話語權,甚至是眾所熟悉的藝人們也能以歌聲來表達關懷香江之情;但年輕人的聲音呢?
這段期間,我們在新聞發布會上,除了教育當局頒布學生在家網上學習、公開考試及假期安排等官方指令外,似乎社會再沒有與年輕人對話了。當我們將「全民同心抗疫」掛在嘴邊,我想問年輕人的抗疫責任和角色是什麼呢?年輕人如何「同心」抗疫?香港社會究竟想年輕人在疫情下躺平,抑或是藉時代的挑戰鼓動他們的「同舟意識」和服務精神?
置身疫境正是黃金教材
本港教育界近年積極推行價值觀教育和正向教育等,且連續3年均以「感恩珍惜,積極樂觀」作為「我的行動承諾計劃」的主題,但相信教育界的同工們都能察覺,疫情下的生活種種正是這些德育及公民教育的黃金教材及實踐機會。我們可以疫情下的價值觀為經、公民教育課程為緯,讓年輕人在各種場景中發聲討論,表達他們的所思所想。
其實價值觀的建構有兩個法則,一是愈辯愈明,二是實踐是信念的根本,所以請社會各大團體提供服務平台,讓年輕人積極參與抗疫。當我們看到無數位50、60歲的熱心人士在一身防疫裝備下走出來為人群服務,我們還想年輕人躲在病毒背後、等人施助嗎?況且年輕人創意無限,可能他們在雲端及社區中都能構思救急扶危的方法和服務呢!這樣的思辯和實踐過程一定能內化及鞏固美好的價值。
與年輕人的價值對話
我們要信任年輕人,放手讓他們在疫境中成長,以及在大時代中許下宏願、立下大志。正如2020年中國內地仍面對新冠病毒的肆虐時,以下幾位抗疫英雄在不同場合中,與年輕人進行了價值對話:
鍾南山(國家衞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有國才有家,有大集體才有小集體,同學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立下一個志,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能夠為社會做出突出成績的科技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社會工作者、管理者。」
李蘭娟(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領導、中國工程院院士):「疫情就是課堂,奶奶(自稱)希望你們學會敬畏生命,尊崇科學,砥礪品德,陶冶情操,刻苦學習,全面發展,在前進的道路上策馬揚鞭,讓自己成為祖國未來發展的國之棟樑。」
張文宏(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你在家裏不是隔離,是在戰鬥啊!你覺得很悶,病毒也給你悶死。現在不僅僅是醫生一個人在戰鬥,那肯定完蛋。從現在開始每個人都是戰士,你待在家裏也是戰士。」
畢竟,這場世紀疫症,最影響深遠的正是這群新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