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緣何橫空出世

唐詩之閃耀文壇,和大唐帝國雄邁氣象,社會豐盛的活動亦不無關係。唐代詩人輩出,各有成就,各各創作藝術意境,詩才之湧現,歷代所無。

唐詩是中國文化一大瑰寶。它孕育着中華民族那壯闊無邊的氣魄、瑰麗的想像力,和那悽惋柔情、淡雅古樸的心懷。朗誦唐詩更是聲韻鏗鏘、節奏明快,有一種痛快之感。即使是最深沉的感情,唐詩也可以藉着簡潔的文字,自然的音調表露出來,得到賺人共鳴的唱和。

唐詩的藝術成就

唐詩的藝術成就是多姿多采的。唐代詩人善用精確的文字描繪出姿采繽紛的藝術意境:有雄渾壯麗、有慷慨悲涼;有蘊藉含蓄、有直抒胸臆;有繁華瑰麗、有辛酸哀鳴。有凝聚、有奔放;有雋逸、有悽惋。

唐詩描述的人間故事,亦有眾多不同的面貌:有富貴榮華的社會、有理想政治的謳歌;有追求功名的赤熱、有蔑視權貴的自我;有人間苦難的酸楚、有雄豪吐志的驥望。唐詩的營造變化多端,一時間唐代天地中走出許多一等一的詩人來。他們都有真摯的感情和偉大的想像,共同起來諦造詩篇華章。何以唐代忽然間跑出這許多卓然不凡的詩人呢?

唐詩社會豐潤詩歌內容

唐詩的出現和流行,有幾個主要原因。隋朝既統一中國,文化南北交流日盛。先是六朝齊梁浮華詩風彌漫,隋文帝下詔幈絕輕浮文風。到了唐代,文人漸漸愛脫離浮艷。唐初魏徵、虞世南以歌頌昇平,箴規時政取代艷情閒愁,但內容不竟流於空洞,缺乏心底真情。及後初唐四才子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追求解放,標舉儒家精神,使詩歌從臺閣移到山川塞漠,甚而市井生活,以豐富生活內容充實詩篇,不自覺滲出建安文學傳統。

隨之陳子昂高舉建安風骨,突破儒家說教,反對詩的內容競麗的形式,主張詩的內容寄懷,要抒寫人生理想和慷慨意氣。他的詩充滿熱情、朝氣和活力,即使在政壇失意時也沒有牢騷,《登幽州台》之作仍是天高地廣,沒有傷怨,只化為悲涼之情。張九齡支持陳子昂之見,抒寫志士高節的追求。另作如《望月遠懷》則風格清雅,惋轉惆悵,都為唐詩開闢了以情韻取勝的格局。同期的張說,詩風剛健朗暢,志氣昂揚。

確定唐詩音律格局

南北朝時,梁朝讀書人沈約根據漢字平上去入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歌中音律的配合,提出四聲八病說。王融、謝脁等詩人又把這種規則和晉宋以來詩歌中排偶、對仗形式結合,創造新詩體。 其時隋朝詩歌中一些已暗合格局。

到唐初四傑,七絕愈見精工,漸漸促進律詩的定型。到了沈佺期、宋之問手中,律詩已嚴謹對密,在平仄,每首詩句數多少和用韻方面固定下來,成了明確的規範,成了定型基本的詩作體裁。其後歷代千年的詩人,都愛運用這種形式寫詩,產生許多傳誦不衰的優秀作品。

競作唐詩  事出有因

唐詩得以蓬勃發展,肇因當代帝主的喜愛。帝王和權貴(如張說、張九齡)都愛論詩獎拔寒素,提倡風雅。另一更重要原因是唐代科舉取士,寒微才子可以透過詩作而登朝堂,亦可以一鳴驚人,朝野傳誦。

原來唐代科舉考試,按理必考五經。當時對五經解釋,以孔穎達著《五經正義》為正確。而當時士人背誦能力極強,每個士子此題都答得穩妥,難分等次高下。但詩作才華成就差別甚大,故無形中以士人文章中詩賦才華來品評取士。作詩成了士人入仕登龍之徑,必然工具。詩人也窮其心智造詩,藉以顯露才學。許多人認為這是唐詩發達主要原因。

唐詩體裁  千年鍾愛

唐詩之閃耀文壇,和大唐帝國雄邁氣象,社會豐盛的活動亦不無關係。自李唐一統中原,版圖遼闊,社會繁榮,物質豐裕,刺激到時人活躍於新生活、新境界。詩人都有欣逢盛世的自豪,眼界擴闊,胸襟拓展,每每影響他們創作的視野和情緒。唐代詩人輩出,各有成就,各各創作藝術意境,詩才之湧現,歷代所無。

及至唐室崩頹,民生困頓,社會環境為之一變。時人淒苦孤怨情懷,可藉唐詩以精簡文字,直述胸臆。而明快節奏,深入人心。唐詩內容可以包羅萬象,極易惹起大眾共鳴,所以無論世道盛衰,均無損詩人創作之喜愛。而唐詩格律精神,延至後代千年,為歷代文人鍾愛。因唐詩可以吟詠性情,可以申言吐志。

時至今日,縱然不作唐詩,亦愛唸唐詩,唐詩之寶貴,可見一斑。至於唐詩成就,光耀古今唐代詩人,若無認識,實讀書人一大憾事。

唐詩系列 2-1

楊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