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2019年出版《全球環境展望6》,警醒我們過去「先發展、後治理」的模式,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造成負面影響,例如:氣候變化、物種滅絕、消耗資源的經濟及商業模式、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承受着空前壓力等。
過去數十年,中國政府和各界人士,先集中資源發展經濟和城市建設。改革開放後,急劇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的發展為國家帶來龐大經濟增長,也帶來嚴重的環保問題。本文探討自1970年代起,中國的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歷程及成效,並略述目前的挑戰與機遇。日後,筆者將透過一系列文章具體討論相關課題。
中國承諾「30·60」雙碳目標:面臨挑戰與機遇
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是實現人類更美好未來的藍圖,我們必須協調三大核心要素:一、經濟增長;二、社會包容;三、環境保護。我們需要積極行動,消除日益嚴重的不平等現象、增強女性權能、應對氣候危機。2021年11月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促使世界各國及企業領袖作出重要承諾,包括:1000億美元氣候融資、推動潔淨能源、大幅減碳、終結非法伐林等 。
在2020年第75屆聯合國大會,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中國致力體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30·60」雙碳目標)。PwC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的報告指出,實現2060年碳中和對中國的挑戰很大,其影響並不亞於城市發展進程,或加入WTO。中國面臨三大挑戰:一、經濟去全球化的危機;二、環境保護全球化;三、需要在短時間內達成「雙碳」目標[1, 2, 3]。
與此同時,筆者觀察中國正邁向自然受益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4],這將有利修復地球,為國際社會帶來正面的效果和貢獻。再者,中國提升可持續發展策略,為各界人士提供新機遇,例如:拓展綠色金融產業、改善公共服務、優化管治和工商業模式、建立優質生活環境等,筆者容後再詳細探討有關課題。
「環保覺醒」
1972年前,在中國工業化初期,經濟發展水平低,環境污染問題顯而易見,大多數人對環境科學的基本知識不甚理解,把環境問題視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5]。經過幾十年的急劇發展,在2010年初,中國官方公布了第一次全國污染普查結果,警醒大眾對於國家環境狀況的認知。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撰寫評論,坦言污染排放遠超預期,並建議「應予高度關注」[6]。
其實,中國歷屆領導人十分重視「環保覺醒」課題。早在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當時政府派代表參會,這也是中國恢復了聯合國席位後,參加的第一個大型國際會議。「中國環保之父」曲格平為代表團成員之一,並長期擔任中國環保部門領導,見證了環境保護的認知和行動[5, 7]。
中國可持續發展歷程
從傳統農耕到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國經歷了忽視污染危害,意識到自然環境的重要性,並從上至下重視環保。
不斷改善可持續發展戰略、法規、標準和管治制度
實行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開始高速發展,對環境保護也進一步認識。1979年,新中國第一部環境保護法律獲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並開始試行。自1980年代開始,與海洋、草原、大氣、水資源等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相繼出台,中國政府把環境保護確立為基本國策之一[5]。
1992年,中國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在這一階段,中國的環保立法其實比發達國家晚不了幾年,但差別在於「有法不依」。1993年開始,中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與大規模經濟建設伴生的是環境污染問題[5]。
在1993年至2001年間,許多環保問題衍生,於是環保部門啟動了規模污染治理的行動[5]。同一時間,國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環境政策、法律、標準和管理制度[9]。
在2002年至2012年的10年間,中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也給環境保護帶來壓力[5]。為促進可持續發展,從2010年代起,中國社會走上了轉型之旅,大力治理污染,迅速發展具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6]。
中國可持續發展成效
中國外交部於2021年發表《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報告,全面回顧了2016年至2020年間,中國落實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程,包括:減貧、綠色低碳轉型、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總結了中國的主要經驗[10]。
一、提前10年達成減貧目標,優化經濟結構。
2020年底,中國成功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民生普遍提升,其關鍵是把減貧放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10]。
2020年,中國是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歷史性突破百萬億大關。最重要的是,中國不斷優化經濟結構,其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現代服務業已成為重要支撐。再者,「一帶一路」的項目將為沿線國家提供國際合作平台,讓健康衛生、數字化業務、綠色經濟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10,11]。
二、顯著改善生態、環保,增強綠色經濟發展。
在建設生態文明和探索環保等範疇,自「十一五」以來,中央政府、各地各部門和人民積極參與,中國環境保護從認知到實踐都發生了重要變化,詳見下述例證[8, 10]:
空氣質量提升,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大幅減少。2020年,地級或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率為87%;全國PM2.5平均濃度為33微克/立方米,主要污染物平均濃度均同比下降。
水環境質量顯著改善。2020年底,全國地級或以上城市2914個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98.2%;全國地表水優良比例提升至83.4%,長江幹流首次全線達到II類水質、渤海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2.3%。I、II和III類湖泊水體清澈程度良好的湖泊數量比例由2015年的90.1%增加到2019年的92.5%。
生活垃圾處理率提高。不斷加強城市廢物管理,建立全面生活垃圾分類法規體系。截至2019年,全國生活垃圾清運量達到24206萬噸,無害化處理量共24012.8萬噸,無害化處理能力達36.7萬噸/日,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99.2%。
加快產業及能源轉型,增強綠色發展動能。中國不斷優化產業和能源結構。2020年,中國碳強度下降約48.4%,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2020年底,中國非化石能源佔比提升至15.9%,超額完成既定目標。中國可再生能源領域專利數、投資、裝機和發電量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
綜合上述發展過程,中國的綠色經濟可概括為「四減一加」模式,即:減去資源能耗、環境退化、生態破壞、污染治理的成本,加上環境和生態改善帶來的效益。
三、企業善用可持續發展策略,增強市場和競爭優勢,促進社會和商業價值。
在中國,多個行業均運用可持續發展增強市場和競爭優勢。PwC普華永道旗下的諮詢公司思略特報告(2021年第4季度)指出,全球各地區的純電動車銷量持續走高,2021年第3季同比增長123%。中國以78.2萬輛的成績位居第一,增幅高達190%[12]。
按筆者觀察,自2001年起,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開始在中國推廣綠色生態住宅項目。2006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頒布了《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同年3月,國家科技部和建設部簽署了「綠色建築科技行動」合作協議,為綠色建築技術發展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奠定基礎。中國對綠色房地產的認識和需求逐步提高,綠色建築蓬勃開展,不僅是政策要求,開發商均把綠建的概念轉化成產品的競爭力[13,14]。
再者,企業紛紛把環境保護、經濟與社會影響力、機構管治(ESG)等元素納入策略、市場、供應鏈、產品、服務和人力資源管理等範疇,將可持續發展溶入結構化和易於管理的框架。簡而言之,可持續發展管理模式面向循環經濟轉型,優化企業的生產力,滿足市埸和顧客需求,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並促進社會和商業價值。
反思與前瞻
回顧1970年代,中國的「環保覺醒」比歐美等國家起步較晚。過去50年,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不斷改善戰略、法規、標準、管治制度和社會氛圍。雖然經歷了重重困難,付出沉重的代價,但中國成功提早10年減貧,穩定地快速城鎮化,優化經濟結構,顯著改善生態及環保,增強綠色經濟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4, 15]。
為致力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中國將面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新紀元。一方面,在可持續發展的新里程,中國將面對四大挑戰:調整能源結構、改善高碳產業規模、提升節能減碳技術能力,以及倡導低碳消費理念和行動。另一方面,筆者估計在可見的未來,不同行業,如金融、建築、能源、交通、農業、製造、資訊、生物科技等領域均不斷轉型升級,這將促成許多新投資和就業機遇,配合中國綠色經濟發展。
註:
1. 人民網:〈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全文)〉
2. 普華永道:〈2060碳中和將為中國經濟貢獻幾何?〉
3.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Why China holds the advantage over America even amid de-globalisation
4. 世界經濟論壇:《中國邁向自然豐產型經濟的機遇洞察報告》
5. 世界經濟論壇:〈走向綠色:中國面臨的環境挑戰〉
6. 環境資訊中心:〈先抑後揚:中國環保10年歷程回首〉
7. 中外對話:〈環境覺醒〉
8.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我國環境保護的發展歷程與成效〉
9. 中國環境:〈中國環境戰略與政策發展進程、特點及展望〉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自願陳述報告》
11. 新浪財經:〈中國在多個可持續發展領域取得積極進展〉
12. PwC: Electric Vehicle Sales Review Q4
13. 搜狐新聞:綠色建築在中國逐漸興起
14. 國際綠建大會:〈從中國綠色建築發展史到國際綠建大會〉
15. 林毅夫:中國經濟的世界意義與世界表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