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中,一些前所未有的干擾及問題, 如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化、地緣政治、數字經濟和數字鴻溝,以及全球化與去全球化之間的拉鋸戰等,正在嚴重地影響着全世界。
特別是世界經濟格局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大約40年前,相對於與當時毫無疑問是世界遙遙領先的經濟體美國相比,中國的GDP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今天,中國的GDP已經佔有全球總數的大約15%,緊隨美國之後。全球經濟力量結構上的重大變化為中國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未知挑戰。
中國汽車行業正快速更迭
汽車行業是一個展示未來可能發展的好例子。中國的汽車行業正在快速更迭的過程中變得智能、互聯互通、電動化以及自動化。這意味着軟件和電子零部件正成為汽車愈來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他們的產品生命周期亦正在變得愈來愈短。與此同時,新產品和技術所須的資本投入亦正在大幅增加。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同時也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經濟體。中國政府鼓勵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使中國成為了全球汽車行業創新與變革的中心。2021年中國汽車總銷售量同比增長3.8%,達到了2628萬台。其中新能源汽車的銷售量達到了450萬台,幾乎達到了總銷售量的六分之一,並佔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總量的50%以上。
隨着中國的數字經濟的持續發展,智能和互聯互通的的交通工具變得愈來愈普遍。而中國的自動駕駛技術方面亦隨着世界領先的軟件和硬件企業的參與,正在取得可觀的進展。這一進展得益於不少中國城市正在建設的數字基礎設施,這亦是中國推出智慧城市計劃的一部分。
一系列新的新能源汽車玩家已經開始出現,這其中包括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央企如一汽、長安,以及地方國企如上汽、廣汽都已進入了新能源汽車領域。其中,廣汽集團已經宣布它的電動汽車子公司廣汽埃安將會獨立運營。民營企業也正在積極參與到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中,包括例如吉利、長城、比亞迪、奇瑞等汽車公司。
近10年內創立的電動汽車初創企業,例如小鵬、蔚來、理想等「造車新勢力」已經在市場上開闢了新的道路,確定了自己的身份和定位。除此之外,華為、百度、小米這些科技公司也正在參與到這個市場中來。
創新者,而非模仿者
在過去十多年中,中國已經從一個「山寨大國」發展為一個創新型的經濟體。透過利用移動互聯網作為平台,許多中國科技公司創造了新的數字商業模式來解決了不少社會中的痛點問題。這些公司如阿里巴巴、騰訊、小米、字節跳動、京東、拼多多等,在這段時間都實現了飛速增長,並形成了大型的平台公司。
與此同時,「硬科技」行業的公司如華為、中芯國際、大疆創新、商湯科技、科大訊飛等也以自己的方式為中國的改革創新做出了重大貢獻。
這些公司的增長往往遵循着一定的規律。當這些公司的創始人或高管看到其他創業者的成功例子時,他們經常會問「為什麼不是我?」「如果別人能成功,為什麼我不能?」在這些企業家的領導下,這些公司,尤其是在創業期間,往往能夠快速、敏捷的適應市場變化。
他們一般並不介意把他們的想法投入市場做實驗,特別是對於消費互聯網領域的企業來說經常更是這樣。他們儼然都有一種大無畏的精神。
如果我們從近距離觀察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民營汽車公司的領導者,我們會發現他們都具有一些類似的特質。這些企業家都是連續創業者,他們不害怕承擔風險,在面對多變的環境的時候,他們可以迅速地調整經營策略和敏捷應對市場變化。他們一方面具有競爭的特質,同時亦可以在必要的時候與他人合作。
適時、連續的跳躍戰略
企業戰略背後的概念在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展。30年前,企業高管、諮詢公司和學者們喜歡討論在「多元化」(建立龐大但通常互不相關的業務組合)和「聚焦」(透過公司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只在自己的優勢領域內經營)之間的比較和取捨。從那時開始,「基於核心競爭力或能力」的戰略便成為了商業世界中的主流戰略框架,指導着許多大型企業高層們如何做出戰略決策,以及支配着資本市場如何衡量公司的價值。
這兩個概念都不能完全解釋中國企業(和一些美國西岸領先的科技公司)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對於那些於2000年代後期,透過使用消費互聯網作為平台高速發展起來的一些企業。
在2014年,我提出了一個新的戰略框架:即使公司缺乏所有必要的全部能力,他們仍然可以通過「適時、連續的跳躍」,從現有的情況跳躍而獲得新的機會。採用這種戰略的企業領導層需要經常評估新機會帶來的吸引力,對比他們當前的能力。儘管往往企業當前的能力未必能夠足以應付新業務中的需要,企業決策者會作出跳或不跳的決定。儘管能力有所不足,不少企業都會從原有的領域跳進新的領域中,然後盡快彌補中間的能力差距。
彌補能力差距可以通過企業的自身建立,亦可通過從與合作夥伴合作中獲取,後者即今天許多人所講的「生態系統」。我稱這種戰略思考方式為「戰略第3條路」,它可以彌補前面提到的兩個原有戰略框架之間的理論不足之處。因此也可以說,商業生態系統是「第3條路」戰略的組織體現。換言之,商業生態系統創建的基本需求,是出於公司在跳躍時希望盡快彌補能力空缺的原因。
通過這種適時、連續的跳躍戰略,很多中國的企業,特別是一些互聯網企業,通過利用了移動互聯網,在有合適時機的時候完成了從一個機會跳到另一個機會的躍進。今天,他們所依賴的科技已經變成人工智能、物聯網、5G、區塊鏈和雲計算等前沿的科技。
放鬆管制催生新的企業錯綜關係
中國政府將科技創新作為「十四五」規劃的核心。汽車就是有代表性的行業。可以想像,未來中國許多行業將會出現更多顛覆性的變化。
自2022年1月1日起,中國政府取消了所有在中國汽車整車領域對外資的限制。在過去的30多年中,外資汽車生產商必須以合資的形式在中國市場經營,而且外資持股比例不能超過50%。許多評論者在過去一段較長時間中卻不斷假定在這些中外合資企業中,重要的價值貢獻者是外資,而中資大部分只是在佔着便宜而已。
但是在這個規定取消之後,外資汽車公司並沒有大量取消或調整他們與中方的合資關係,從而建立自己的獨資業務,反而是馬上出現了許多不同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新的錯綜關係。
這些關係包括了多個中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國公司的不同排列組合。除了汽車生產商,其他參與者如零部件供應商和軟體設計公司也有所參與。這些企業之間的錯綜關係意味着在新時代競爭需要更多和更新的能力和創造力,而汽車行業的格局將會被進一步顛覆。
作為智慧城市發展計劃的一部分,數字和智能的基礎設施正在快速和大量興建。這些建設讓更先進設計的新一代汽車以及其他關鍵零部件如電池等的實現變為更有可能。從更為宏觀的角度來看,全球汽車行業正在走向「一個世界,兩個系統」(One World, Two Systems),這兩個系統的中心分別是中國和美國(或西方世界)。
中國正在塑造跨國企業的組織與領導力
而對着中國的改變與成長,西方跨國公司也不斷地在進行反思。最初,他們一般會把他們在其他國家的產品或商業模式複製到中國來,認為這樣做便能足夠獲取中國市場的機會。在某些情況下,這樣的做法是可以達到某種程度的目的的。
但在過去20、30年間,中國的政策和社會環境經歷了多次的更迭,中國和中國企業已經變得更有創新能力,而在華經營的外國跨國公司通常反而對不斷變化的科技創新和商業環境反應較為緩慢。這主要是由於他們自己對中國的觀察、理解和內在化的認知能力有所不足所致。
今天,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在華經營的的跨國公司已經明白並認識到改變的必要性,但他們常常由於多年累積下來的組織慣性不能完全或及時作出適當的改變。但是為了面對環境的改變,他們必須進行調整,能夠實現這種改變的領導層變得更加舉足輕重。跨國公司要做的是,要了解自己需要改變什麼以及如何領導和管理這些改變──不論是在思維方式、戰略制定、推動創新,還是在預測消費者或客戶偏好等多個方面。
隨着中國從「標準追隨者」到「標準制定者」身份的轉變,不少跨國公司亦已意識到他們的改變需要從更深的層次中思考和着手。中國正從4個方面開始制定新標準。第一是技術協議的設置,主要在5G的部署上體現。第二是創造新穎的商業模型。應用程式TikTok(抖音海外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徹底顛覆了短視頻App領域。在2021年,TikTok超越了谷歌成為世界上最多訪問的網站。第三方面是中國建立的新的產業賽道,並進行顛覆,例如新能源汽車。第四,中國推出的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的開創性應用將會對中國以及全球金融產生重大影響。
大多數跨國公司的中國組織都是以前建立的,這其中包括架構、人事、能力、系統和流程,以及企業文化和風格。當時中國的整體情況往往與今天的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每一家跨國公司都需要檢驗以上這些元素是否仍然適用於今天的新時代。畢竟,中國的振興不僅僅是技術性質和遞增式發展而已,它是憑藉着中國悠久而豐富,且具包容性的文明、文化與歷史,同時它也是變革性的。
展望未來,中國不僅將引領着跨國公司的商業戰略思考和部署,它亦將會主導他們在組織和領導力方面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