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南巡講話30年:歷史關頭如何扭轉乾坤?

「鄧小平南巡」成為中國現代政治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一些當年的「過來人」均同意,如果沒有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確定中國要繼續改革開放,就不會有30年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1992年1月18日,一個春寒料峭的日子,已故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開始晚年最後一次的南方之旅,他先後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視察,沿途發表重要講話,一些「金句」到今天國人已是耳熟能詳,如「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要害是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等。

這次旅程到2月21日完成,「鄧小平南巡」成為中國現代政治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一些當年的「過來人」均同意,如果沒有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確定中國要繼續改革開放,就不會有30年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邱震海:「南方講話」作用大於「入世」

鳯凰衛視資深評論員邱震海認為,鄧小平的「南方講話」正式開啟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因為1992年之前中國都不是市場經濟,只是在計劃經濟的過程中有一些突破,或稱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後來又把「有計劃」拿掉,稱為「商品經濟」,但真正實行市場經濟,還是在鄧小平南巡之後。

邱震海肯定過去30年,中國奉行的是市場經濟,不過定義上稱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因為我們政府主體是社會主義,但經濟領域的運作規律是市場經濟」。他認為,市場經濟促進了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除了經濟制度的選擇以外,還跟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邱震海指出,從國際環境來看,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蘇聯和東歐發生的政治風波,導致1991年底蘇聯解體,冷戰結束;1989年「春夏之交」中國還發生了一場「政治風波」。

「所以從1989年中至1992年年初這兩年半時間,在中國國內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社會領域,坦白說是比較灰暗的,當時大家目標不明,我們到底還要不要繼續改革開放……當時已經有說法要『反對資本主義的和平演變』,鄧小平說清楚要繼續改革開放,他對廣東領導說了三句話:『思想再解放一點』、『速度再快一點』、『步子再大一點』,還有一句震聾發聵的話:『誰不改革誰下台』。」

邱震海指出,1992年,88歲的鄧小平以「一介平民」的身份,當大家還在「舉棋不定」之際,從北方走到南方,希望在南方開啟一場新的思想開放運動,「它的作用一點都不亞於1949年建國,不亞於1979年改革開放」,甚至超過了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深圳當局把鄧小平視察深圳時的講話,寫在廣告牌上。(亞新社)
深圳當局把鄧小平視察深圳時的講話,寫在廣告牌上。(亞新社)

張維為:與西方打交道「趨利避害」

時光荏苒,2022年的今日,中國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局在經歷了新冠疫情衝擊後,也將發生重大變化。

在人稱「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回顧30年前的鄧小平南方談話,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曾任鄧小平翻譯的張維為教授指出,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時間,即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是一個非常動盪的時間點,在國內有對改革的不同爭議,在外部則有「蘇東波」的大環境,而鄧小平在蘇聯解體前4個月,即1991年8月20日就指出,「世界正在發生轉折,這是我們的機遇」。

鄧小平從危機中看到機遇,因此,蘇聯解體之後才20來天,他就開始了南方視察,他一路呼籲「要堅持社會主義」,要更大規模地推動改革開放,要更為勇敢地擁抱市場經濟,要更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便一定能夠成功。

張維為表示,1980年代中期,很多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見到鄧小平,都向他請教怎麼和西方打交道,怎麼對待全球化,他總是說四個字──「趨利避害」。鄧小平堅信中國有能力在開放中趨利避害,汲取外部世界的長處,同時保持自己的自主性。他認為中國要大力利用外資,但外資只能是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中國決不能被外資控制,而是要通過引進外資和其他外部資源來壯大自己,最後反過來超越西方。

陳開枝:鄧公視察深圳連爆「金句」

事實上,早在20年前,即2002年,就已經有親自陪同鄧小平視察廣東的省領導接受訪問,他就是1992年時任廣東省委副秘書長、2002年官居廣州市政協主席的陳開枝。

鄧小平南下廣東,1992年1月19日抵達深圳,隨即於當日下午參觀皇崗口岸。陳開枝回憶,鄧小平在深圳河大橋橋頭的邊境上久久地凝視對面的香港土地。視察完皇崗口岸,隨後乘車在深圳市轉了一圈,參觀市容。鄧小平沿途看見一片繁華景象,寬闊的馬路縱橫交錯,花木夾道,綠樹成蔭,高樓大廈巍然聳立,鱗次櫛比,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說:「這次來看,深圳特區和其他一些地方發展得這麼快。我沒有想到,看了以後信心增加了。」

鄧小平說,對於辦特區,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深圳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姓「社」不姓「資」。他接着批評有的人認為,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三資」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多了,就是發展了資本主義。「這些人連基本常識都沒有」。

改革開放以來,深圳不斷有高樓大廈巍然聳立,鱗次櫛比。(Shutterstock)
改革開放以來,深圳不斷有高樓大廈巍然聳立,鱗次櫛比。(Shutterstock)

1月20日上午,鄧小平參觀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時又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他接着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看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然後,他強調要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並說:「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100年,動搖不得。」後來,這些「南方講話」的內容,被印在報章雜誌上,被寫在標語牌上,成為繼續改革開放「一鍾定音」的依據。

站在歷史關鍵時刻的「扳道工」

邱震海認為,鄧小平就像一位站在歷史關鍵時刻的「扳道工」(鐵道轉轍員,switchman),1979年中共11屆三中全會決議改革開放,以及1992年的「南方講話」,這兩次「扳道」,都在國人「舉棋不定」的關鍵時刻,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