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塑造與成全──中國傳統示例

「經典」的塑造與成全,體現了人文關懷的深度和廣度。如果我們去除它的封建標籤,吸取其中精華,對中國的文明復興一定可以發揮策勵和制衡的作用。

在中文的世界裏,「經典」作為名詞,一般指具有莊嚴或神聖意義的典範之作。不過不同文化背景的網上解說,內容儘管有所參差,都強調「歷史」的淘汰選擇是經典得以確立的依據。

「百度百科」的解說:「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經典的』;最能表現本行業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註1)

至於「維基百科」,未有為「經典」立項,而「宗教經典」一詞的解說強調信仰的超自然啟示,而「典籍」一詞則指非宗教的典範之作。它的解說是:「經過歷史的淘汰選擇,被人們所公認的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水平所達到的高度、深度和廣度的著作。」(註2)

原來在宗教信仰之外,俗世「經典」的確立離不開「歷史」的塑造和取捨。乍看來「超自然啟示」與「歷史」截然不同──一虛一實;一個天上,一個人間,對照鮮明,別無懸念。不過仔細思量,「歷史」一詞的具體內涵是什麼?「他」的權威是怎樣建立的?所謂「歷史的淘汰選擇」,究竟有什麼相關的判準?……一連串的問題就湧現眼前。

在宗教信仰之外,俗世「經典」的確立離不開「歷史」的塑造和取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圖片)
在宗教信仰之外,俗世「經典」的確立離不開「歷史」的塑造和取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圖片)

以中國傳統經典的塑造為例,夏、商、周太遙遠,姑且由先秦說起。整個族群飽受春秋戰國及秦朝的淬煉,由原始宗教蛻變而來的諸子百家,經歷焚書坑儒的災劫及漢初黃老之治的救贖,終於發展出一套新的管治思維──以長治久安為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就「家天下」的統治者來說,這是威權永續的盤算;就士君子而言,這是以蒼生為念,面向人間的文明規劃,其中有許多深刻的啟發。

蒼生與鬼神之間的抉擇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註3)儒家致力於人文主義的倫理建設,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註4);飽學之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註5)。因為志在「天下」,於是寄願景於「天地之間」,至於「天國」、「九泉」就騰出來讓民間發揮想像,作為世道人心的輔翼補償。

2000多年來,除了少數帝皇基於個人信仰或社會形勢所需而向個別宗教施壓,整體而言,儒、釋、道、耶、回五教並存是社會文化的常態。除了儒家典籍被尊稱為經書,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基督教的《聖經》、回教的《可蘭經》,以及所有佛教的典籍都稱為「佛經」,延續了先秦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明氣象。

概括而言,中國傳統以人文主義的視野和風度包容不同的宗教信仰,與古代西方某些國家以宗教信仰唯我獨尊地主導人間倫理相比,實在有天淵之別。

整體而言,儒、釋、道、耶、回五教並存是社會文化的常態。(Shutterstock)
整體而言,儒、釋、道、耶、回五教並存是社會文化的常態。(Shutterstock)

道統的成全

由孔子自訂教材,以「各言其志」(註6)、「有教無類」、「教學相長」的精神在民間教化弟子,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威權的制高點,是確立族群經典的序幕。

漢代以通曉五經或實踐孝廉之道的儒生治理天下,唐代以儒學經典大規模開科取士,宋代的趙普更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驚人之句,將儒家經典推上道統和政統一體連結的高峰。

直至陸九淵、王陽明超越神聖的經典,先後點出「六經皆我注腳」、「人人可以成堯舜」,以「心學」的體證,在獨尊儒術千年之後,成全一個周密完備、回歸本源的經典系統。

由百家爭鳴的文化盛世演變為焚書坑儒,以吏為師,滅絕經典,僅餘律令的黑暗時代,肯定是文明的悲劇。漢初的「黃老之治」休養生息,是暴政之後的緩衝政策;至於武帝「獨尊」的是「儒術」而不是其他家派的學說,那是「規管」與「放任」之間的折衷之道,是君臣共議的結果。

在「尊黃老」與「尊儒術」之間,《史記‧太史公自序》和《漢書‧藝文志‧諸子略》的總結都強調「天下一致而百慮」(註7)、主幹與側翼相輔相成的協作關係,體現了「獨尊而不獨斷」,對各家學說「是其是非其非」共同成長的智慧。

漢武帝獨尊儒術,而不是其他家派的學說,那是規管與放任之間的折衷之道。(Wikimedia Commons)
漢武帝獨尊儒術,而不是其他家派的學說,那是規管與放任之間的折衷之道。(Wikimedia Commons)

這是古人總結先秦亂局及秦朝速亡教訓的應對之道。對當權者來說,當然是實用主義的考量;就族群的發展而言,一個非宗教信仰的價值系統要面對不同時代的社會現實,再加上與外國的往還互動和文化風俗的交流衝擊,是個非常複雜的考驗。

回到儒家的處境,到了清朝,國際間風起雲湧,昔日的天朝大國,驟然變成國際框架「戰國時代」的一個國家而已,獨尊儒術的管治思維備受衝擊,相繼出現維新變革、「打倒孔家店」的文化風潮,甚至「批林批孔」的政治運動。

儒家經典面臨淘汰的命運,這是百多年來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嚴肅課題,觸發了許多意義深遠的討論,智慧的成果還在醞釀中。不過回顧過去儒家曾經發揮凝聚作用和進取動力的時代,「經典」的塑造與成全,體現了人文關懷的深度和廣度。如果我們去除它的封建標籤,吸取其中精華,對中國的文明復興一定可以發揮策勵和制衡的作用。

註:

  1. 「百度百科‧經典」
  2. 「維基百科‧典籍」
  3.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見《論語‧先進篇》
  4.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見范仲淹〈岳陽樓記〉
  5.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宋代思想家張載(張橫渠)的名言,後世稱為「橫渠四句」。
  6. 「各言其志」:見《論語‧先進篇》
  7. 「天下一致而百慮」:《易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許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