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怎樣的失敗教育?

讓孩子直接面對失敗,有助他們合宜地處理和轉化所經驗到的感受和情緒,並轉而尋找和嘗試扭轉困難,達致成功的方法。這才是「失敗乃成功之母」的真義所在。

近年正向教育蔚為風氣,不論學界或是社會上,均重視強調正面思想、積極取態。然而,正向固然是好事,但若過於極端,凡事都只強調正面積極,卻可能帶來另一種問題。極端正向的教育思想滲透社會,會令社會出現另一種扭曲,讓孩子漠視甚至否認「失敗」和「錯誤」的真實性,因而令他們的成長出現偏差。

事實上,在2019年公布的PISA評估結果中,在學生的「害怕失敗指數」(Index of Fear of Failure)評估中,幾乎所有亞洲地區都是「名列前茅」,當中香港學生在此方面的整體平均指數更和台灣與新加坡一樣,名列參與評估地區的頭幾位。這似乎側面反映了正向教育風潮下,掩蓋乃至害怕「失敗」這一重要問題。

到底現今孩子需要怎樣的「失敗教育」呢?本文便旨在就此分享一點見解。

「失敗」的教育意義和作用

常言道「失敗乃成功之母」,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同,失敗對於孩子成長是有其重要意義,亦是他們步向成功的真正基石。然而,到底「失敗」在教育上有何意義和作用呢?

其實在正向教育中,早已有談及失敗(failure)在教育上的意義。根據正向教育的主要提倡者、美國著名正向心理學家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所言,構成正向品格的一些重要元素已包含面對和處理失敗與挫折,例如勇敢和勇氣:「無所畏懼的人,不會在威脅、挑戰、困難或痛苦面前畏縮」;正向關係:「正向關係使個人得到聆聽、安慰、鼓勵和提醒,令自己有足夠的能力面對困難和逆境」(Seligman, 2011)。

而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杜維克(Carol S. Dweck)亦在其對「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論述中,進一步闡述失敗在教育上的重要作用。根據成長型思維觀念,一個人若認為自己是一直處於變化和成長,當遇到失敗或錯誤時,會認為是有挑戰性,因而不會放棄,勇於嘗試和尋找其他可能成功的方法。

這有別於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即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因此失敗和挫折時,會不願意嘗試,很快放棄。按照這一觀念,失敗和挫折是發展孩子成長型思維的重要途徑。

此外,不少教育學者(Kapur, 2012, 2017; Klahr & Nigam, 2004; diSessa & Sherin, 2000; Schwartz & Bransford, 1998)均指出,在學校教育環境中特意設計一些失敗的經歷(designed failure),例如在課堂中刻意加入一些學生從沒經歷過的東西,或是他們從沒學過的概念和內容,能幫助他們以合宜的態度面對和處理新東西帶給他們的挫敗感,從而激發他們以新的想法和點子去處理新問題。這種特意在教學環境中設定的失敗也被稱為「建設性失敗」(productive failure)。

挫敗可以激發學生以新的想法和點子去處理新問題。(Shutterstock)
挫敗可以激發學生以新的想法和點子去處理新問題。(Shutterstock)

從以上所論,可見在教育的角度,讓孩子直接面對失敗,是有助他們合宜地處理和轉化所經驗到的感受和情緒,並轉而尋找和嘗試扭轉困難,達致成功的方法。這才是「失敗乃成功之母」的真義所在。

然而,近年漸現的極端正向取態,不直接指出孩子的錯處,不讓他們直接承認自己是失敗和錯誤的,卻讓孩子彷彿不需要再面對失敗或錯誤帶來的不舒服和負面感受,也令孩子走進另一種「錯誤」當中,即漠視甚至否認自己的失敗和錯誤,但他們卻同時失去了挫敗的感受,因而不懂得如何面對和處理。

讓孩子從失敗中學習

因此,面對上述處境,以及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需要有合適的失敗教育,讓孩子承認自己的失敗和錯誤,從中學習如何整理、面對和回應。這包括以下要素:

1. 允許孩子失敗和經歷錯誤;
2. 切勿包裝失敗為無足輕重的小錯誤,引導孩子直接面對失敗的嚴重性;
3. 引導和鼓勵孩子面對失敗和錯誤帶來的不舒服和挫敗感;
4. 幫助孩子檢視自己失敗或錯誤的原因,從而改進自己;
5. 讓孩子承擔自己失敗或錯誤帶來的後果。

而要推動和達致上述要素,社會需要在以下兩方面作出行動:

1. 家長教育

學界乃至社會各界均應透過各類教育活動和資源投入,導引家長正確地認識和培養正向的心態,而不致進入扭曲的正向心態,變成只鼓勵或安慰子女面對失敗不要緊,反而忽視了失敗和錯誤的真實性及嚴重性。

例如在香港,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通過舉辦正向學堂、設立交流和分享平台,以及正向成長營等活動,促進親子溝通,並讓家長從中學習如何和孩子一起經歷、面對和處理失失敗。

在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等機構也通過推動親子體驗遊戲等教學活動,幫助家長認識和孩子一同處理失敗的合宜方式和做法。

2. 學校教育

教師如何通過課堂和教學活動的設計,讓孩子體驗失敗,並從中體認其作為成功的基礎,是失敗教育得以有效推行的關鍵。在這方面,不論國際還是本地近年都有不少嘗試,可供教師們參考。

在瑞典,便有學者推動建立了失敗博物館(Museum of Failure),展出知名公司的失敗產品,像可口可樂推出的可樂咖啡等,讓學生了解認知失敗在知名企業邁向成功過程中的意義。

芬蘭著名的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也在2010年倡議將10月13日定為「國際失敗日」,讓人們互相盡情分享失敗的滋味,釋放內心對失敗的恐懼。

失敗博物館展出了不少知名公司的失敗產品。(失敗博物館圖片)
失敗博物館展出了不少知名公司的失敗產品。(失敗博物館圖片)

此外,失敗教育在美國也漸受重視,美國學校有一套完整的情商教育體系,其中便將如何處理負面情緒(Manage disappointment)納為小學教育的核心要素。一些大專院校,如哈佛大學和史密斯學院等,也分別推動「成功-失敗」和「正確面對失敗」等項目或課程,讓學生通過不同人經歷和處理失敗的具體故事,學習如何合宜地應對失敗及由此帶來的負面情緒。

在香港,除了亞太區青年發展基金在2019年響應芬蘭失敗博物館的構思,舉辦失敗博物館公眾展覽外,不少學校也在循道衛理優質生命教育中心等機構支援下,在課堂或活動周舉行如「失敗周」、「失敗日」、「挫節」等教學活動,藉着電影欣賞和分享、小組任務、模擬節慶禮儀等不同方式,讓學生經歷和體驗「失敗」,並學習如何直接承認和面對,從而思考和嘗試合宜的應對之道。

以上所述只是拋磚引玉,期望學界乃至社會各界能作更多樣化的嘗試,幫助孩子離開扭曲的極端正向心態,坦率地承認自己確有失敗和錯誤的時候,能直接面對和承擔失敗帶來的後果和不舒服情緒,進而思索和嘗試合適的回應和跨越的方法。只有這樣的失敗教育,才能讓我們的孩子邁向真正的成功。


參考資料:

  1. diSessa, A. A., & Sherin, B. L. (2000). Meta-representation: An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 19(4), 385–398.
  2. Dweck, C. S. (2006).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New York: Random House.
  3. Dweck, C. S. (2012). Mindset: How You Can Fulfill Your Potential. Constable & Robinson Limited.
  4. Elliot, A. J., & Dweck, C. S. (Rep. Eds.). (2007). Handbook of Competence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Guilford.
  5. Kapur, Manu (2012). Productive Failure in Learning the Concept of Variance. Instructional Science, 40(4), 2727-2732.
  6. Klahr, D., & Nigam, M. (2004). The equivalence of learning paths in early science instruction: Effects of direct instruction and discovery learn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10), 661–667.
  7.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P. (2004).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8. OECD (2019). PISA 2018 Result (Volume III): What School Life Means for Students’ Life. 
  9. Schwartz, D. L., & Bransford, J. D. (1998). A time for telling.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6(4), 475-52.
  10. Seligman, M. E. P. (2011).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New York: Free Press.
  11. 亞太區青年發展基金(2019)。失敗博物館。
  12. 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2017年5月16日)。跌倒再爬起來──幫助孩子提升挫折忍受度。
  13. 循道衛理優質生命教育中心(n.d.)。抗逆能力:看見失敗的美好 「失敗教育」。
  14. 教城電子報(2019年7月)。失敗教育:學生如何面對挫折?

曾家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