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夙昔:前修緬思錄(初集)》由陳煒舜主編,收錄八個紀念專輯,主角依次為衍聖公孔德成(1920-2008,台灣大學)、古典文學專家王叔磐(1914-2006,內蒙古大學)、文字學家吳匡(1917-2017,台灣師範大學)、經濟學家李蘭甫(1923-2008,香港中文大學)、比較文學家黃兆傑(1937-2007,香港大學)、詞學專家李勉(1919-2015,台灣成功大學)、歷史學家陳捷先(1932-2019,台灣大學)、經學研究者石立善(1973-2019,上海師範大學)諸學林先進。
各專輯皆曾刊登於《華人文化研究》半年刊,內容包括學界同仁、傳主的親近之門生友朋所撰追憶文字、訪談及致詞等,描寫生動傳神,細節詳密委曲,亦可見運筆之講究與謀篇布局之巧構。在表達緬思的同時,也讓讀者諸君了解各位前修之道德文章,不啻親炙。
追憶名人著作 有利反省精進
對近代名人和當代人物的追憶與記述,一直是我感興趣的著作體式。舉凡嚴謹的傳記、回憶錄、口述歷史,或較隨興為之的雜談、隨筆、札記,都總是能勾引起我閱讀的興致。這類著作體式兼具史學與文學的內涵,既能以之做為研究歷史的掌故史料,又饒富相當程度的文藝價值,其介於雅正和通俗的特質,上至象牙塔的森嚴學界,下至廣大的社會閱讀大眾,都是其潛在的「消費巿場」,其價值自不待言喻。
而在其中,關於學界中人的追憶與記述尤其令我關心,不只因為其中蘊涵了豐富的歷史與學術訊息,更重要的是,對同樣身處學界的我輩來說,這類作品的閱讀經驗常不可避免地會帶着類似顏崑陽教授所謂的「反身性詮釋效用」[1]──反照自身回應到吾人的當下現實處境,如同《孟子》書中常見的自我惕勵反思:「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或「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學界前賢在教學、研究、社會參與,以及人格修養與待人處事的種種作為和經驗,總是如明鏡似地映照着後生小子,既提供了反省精進的機會,也指引了創新發展的方向。
「學林敘事」的本質與內涵
這類以學林人物為題材的追憶與記述,存在雖久,但似乎一直未獲錫嘉名,不知該用什麼較正式的稱呼以名之?北大的陳平原教授曾編了《學者追憶》叢書,這類性質的著作或可用「學者追憶」名之。後來他又在〈文學史視野中的「大學敘事」〉文中,正式提出「大學敘事」的術語[2]。相較於「學者追憶」,更具學術專業性。
但從事學術研究的學人,不一定皆廁身於大專院校,有的服務於專業的研究機構(如台灣的中央研究院),也有的供職於文教單位(如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而隱身於社會各界的學有專精之士,當亦不少。對這些學人的追憶與記述之著作體式,顯然難以涵蓋在「大學敘事」的概念下。
當然,陳平原使用此術語原也不僅限於學人的回憶與記述,而是針對大學整體的歷史、文化、教育與研究各面向的敘事,以此來指摘此術語之不周延,實有欠公允。不妨稍師法陳氏原意而略做改變,或可逕稱這類著作為「學林敘事」。
所謂「學林敘事」即是以學者為主體,或自述或由他人敘寫,以學人本身的生平經歷、學思歷程,及其所牽涉之相關人物、事跡和外在社會文化環境為內容之整體或片斷之敘事,從中既可呈現該學人之人格學問發展的軌跡和其在教育、研究與社會參與之成就,亦可從中窺見該學人所生長之社會環境與學術文化變遷之風貌。
這類著作範圍極廣,既包含學者自撰之傳記、回憶錄、日記及具追憶與記述性質的各類文章(如書信、序跋、散文等),也涵括了他人所撰之傳記、口述歷史、追思錄、訪談錄及人物側寫、雜文、隨筆等。後者又可再細分為與學人有直接接觸的同時代人所記述的和與當事人毫無干係的同代或後代作者所撰寫的。
雖然大多數的學林敘事,其作者可能皆是基於保留歷史或追憶緬懷的目的而撰寫,並不刻意追求文章的美感,但也有不少作者本人就是知名作家,或具備高超的文藝素養,他們寫就的這類作品本身就是優美的文學創作,如汪曾祺對西南聯大名師的描寫,或林文月的《讀中文系的人》,以及柯慶明、周志文、龔鵬程等人對早年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淡江大學和東吳大學等校中文系教師的追憶記述,實已構成了現代散文中的一道明亮風景線。
積極保存學人歷史 提供敘事優秀讀本
隨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寫作意識的重視和發表渠道的暢通,這類學林敘事相信還會有更蓬勃的發展,這當是指日可待的。陳煒舜教授近年來積極投入當代學林人物的追憶與記述,先後主編了《玉屑金針:學林訪談錄》一、二輯(合刊)和《典型夙昔:前修緬思錄(初集)》二書,前者以訪談錄的形式,記述了當代24位文史哲領域名家的學思歷程與教研經驗和心得;後者則以專輯的方式,收錄了對孔德成、王叔磐、吳匡、李傑、黃兆傑、李勉、陳捷先和石立善等八位已故學人的相關追憶懷念文字,除少數訪談性質的篇章外,大多為這八位學人的門生故舊所執筆之憶述文章。
二書體例雖異,但為保存當代學人之歷史記憶的用意則是一致的。這些文獻雖然並非當事人所親撰,但或經由採訪口述而得,或由親近之門生友朋所撰,其史料證據之直接可靠,所述內容之生動傳神,細節之詳密委曲,再加上某些篇章行文運筆之講究和謀篇布局之巧構,再再呈現出其獨有之風格特色,實亦有傳主親撰之文所難以取代之價值。
就此而論,煒舜之書不但為當代學術界留下第一手的文獻史料,可供後世研究相關領域之學者所參考利用;也提供了「學林敘事」書寫體式的優秀讀本,既可純供賞讀,亦能從中揣摩寫作之道。
我與煒舜相識有年,《國文天地》本有林慶彰教授創立的「學林人物」專欄,數年前由我接手,煒舜常提供不少出色的稿子,得以一肆其「學林敘事」之理念與才華。又在我主持的「百家筆談」專欄,擔任固定撰稿人,從他發表的大量文章中,亦不難窺見他多樣之興趣與不凡的寫作功力。
其所策劃主編之《典型夙昔:前修緬思錄(初集)》梓行在即,謹以本文恭賀此書取得之成就,並冀望煒舜能持續深耕「學林敘事」這塊園地,常使百花爭艷,滿園生香!
書本推介:
書名:《典型夙昔:前修緬思錄(初集)》
主編:陳煒舜
撰文者:王業翔、古偉瀛、何文匯、吳宏一、吳相洲、吳雅珊、李金漢、李嘉玲、杜華偉、段昌國、洪濤、范軍、范純武、格日勒圖、張偉然、張澤珣、莊坤良、陳祖方、陳煒舜、普慶玲、曾永義、馮以浤、黃君榑、黃俊賢、楊兆萊、楊松年、潘美月、蔡哲茂、鄧東濱、鄭吉雄、蕭家怡、藍慧心、龔鵬程、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華人文化研究》編委會出版社:台灣萬卷樓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年4月
註:
- 參氏撰:〈生命存在的通感與政教意識型態的寄託:中國古代文學「情志批評」的「反身性詮釋效用」〉,《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16年),頁273-306。
- 此文收錄氏撰:《歷史、傳說與精神──中國大學百年》(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頁165-187。
原刊於台灣《國文天地》2021年7月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