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從口出?管理「舌頭」之前,先管好你的肢體語言

近年來人物看板或海報照片,常雙手交叉抱胸,一說是這樣有自信,我卻覺得有自滿之感。肢體動作的影響,有時比語言強烈,不可不慎。

日前去銀行辦事,被門口一個雙手交叉抱胸、側身睨視的人型看板嚇了一跳。

雙手交叉抱胸是一個拒人於千里之外,嚴格地說,就是「怎麼樣,想找碴嗎?」的挑釁姿態。小時候在街頭看太保打架就是這個樣子。我很不解,做生意不是應該和氣生財嗎?擺出這等兇相,誰敢上門?

交叉抱胸等於自信?

後來問了一位媒體朋友,才知道這是最新的拍照樣板,要故意顯現出「霸氣」──氣派、有自信的樣子。他說,不信你去看,不管什麼行業,現在打出來的廣告都是如此。

果然,學術研討會的海報,演講者一個個都是雙手交叉抱胸,睨視着你;宗教團體辦慈悲系列講座,找的講師也是雙手交叉抱胸;連大學校長交接,前後兩任校長的照片也是。

這姿勢在武術館門口或打擂台時很合適,在其他地方,尤其學術殿堂,就值得商榷了,因為人上有人,天上有天,學術最怕自滿、我說了算。

朋友說,「現在的社會不一樣了,人們喜歡霸氣,連功課好都叫學霸。」是的,現在學生的確很霸,認為付了學費,買了上課時間,用不用是他的事。唉!真的懷念以前溫良恭儉讓的厚道風氣。

肢體語言比語言重要

其實,非語言的訊息量比語言大,常有人得罪了人,自己都不知道。更厲害的是,這個非語言溝通是跨語言、跨文化的。

芝加哥大學研究者曾來台灣做這方面的研究,因為中華文化非語言的蘊藏豐富,如端茶送客:主人不必偷看錶也不必暗示,只要端起茶來,客人就得起身告辭,否則就是「不識相」──這是我小時候聽過最嚴厲的罵人話。

非語言溝通是待人接物的基本禮貌,《顏氏家訓》說,「識人顏色,知人喜怒……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察顏觀色要靠平日留心大人如何應對進退。如果主人沒有請你坐,不可自行坐下;跟人說話時,眼睛要看着對方(人若討厭一個人時,會避免和他眼神接觸,如果老闆跟你說話眼睛不看你時,你可以準備打包)。素養就是在舉手投足間表現出的人文氣質,無法靠補習速成。

研究更發現手勢和眼神,比起語言,在大腦中處理的速度更快,人在管好他的舌頭之前,可能更須先管好他的肢體動作。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洪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