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要: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黃均瑜表示,教育局宣布終止與教協的工作關係後,教聯會將努力填補教協騰出的空間,尤其在教師進修課程、會員福利和會員服務等方面。
在談論近年香港教育出現的問題時,黃均瑜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對國家的理解不足夠,「回歸後特區政府要推動國民教育,人們提出各種各樣的切入點,有中國歷史、地理、中華文化等等,但有一點是比較模糊的,就是沒有明確指出國民教育的宗旨。」
「在一國兩制之下,國民教育的宗旨自然是要讓學生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同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認同在香港居住的中國籍的市民,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他又指出:「許多時候,我們說的『中國』,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一個政治實體的概念,因此就會讓我們的新一代,慢慢出現分離主義的傾向。」
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份重要
黃均瑜認為,儘管絕大多數香港市民都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但認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恐怕不足半數,這就是香港教育長期「缺失」的地方。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今後需要更加明確的,不僅是愛國教育的切入點,而且是希望下一代通過學習得出結論(認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這才是最重要的」。
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當年提出「五十年不變」,是希望到2047年,中國內地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因為香港自1840年代開始,相對於內地是處於優勢的;內地的親戚似乎都是『窮親戚』,我們不時會郵寄物品接濟他們;內地天災我們又會慷慨解囊……」黃均瑜指出,即使《基本法》的設計,香港也有特殊的地位。
「香港人長期有一種優越感。改革開放初期,香港的電影、香港的流行曲,香港的一切,看在內地同胞眼裏,無疑是有種『高大上』(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感覺,隨着近年國家經濟的發展,無論內地人、香港人,心理都出現了轉變」。他認為,對於香港人、台灣人,以至外國人來說,「要適應一個強大的中國,這需要一個過程,但這是現實,我們總是要慢慢地接受現實」。
老師與內地多交流有利調適心態
從教育的層面看,黃均瑜認為,學校老師首先要把心態調適好,「相對於商界或其他界別,教師與內地的接觸可能更少,擺在面前的是,要認識一個急速發展的中國,儘管在發展過程中,還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整體來說,國家畢竟是在向前發展,國力增加,人民生活也改善了。我們要接受事實,不能只停留在意識形態裏」。黃均瑜透露,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他已提出建議,加強內地教師與香港教師的交流。
黃均瑜又批評教協提供給學校的教材和參考資料,立足點都在否定「中共政權」,會令下一代對國家有不同的看法,是引致分離主義和港獨的「深層次原因」。
不推動國教 勢導致分離主義
對於教育局2012年擬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簡稱國教科),結果不成功。黃均瑜指出,許多原因導致「反國教」風波,令政府最終「擱置」國教科,令推動國民教育的過程受到很大的挫折,很多學校甚至不敢高調地與內地進行交流,使推動國民教育變成『理不直,氣不壯』。他認為這是不正常的現象,「因為在一國兩制下,不推動國民教育,必定會導致分離主義或港獨思潮」。他認為分離主義與「反國教」實際上是有關聯的。
他坦言,「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當初由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是「自上而下」的任務模式,沒有按照政府一貫「自下而上」的思維模式,是「先有出世紙,後有BB出世」的概念。
教育局最初主張是「滲透式」國民教育,而不是獨立成科,然而,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確實令教育局有「比較匆忙」的感覺。為了令課程「落地」,教聯會表示支持獨立成科,但也提出意見,呼籲只在小學至初中開新課程,高中則按校本彈性處理,教育局接納,從而紓緩了部分的壓力。
其次,當局原先要求兩年內落實小學至高中開新課程,但教聯會認為不可行,要求設三年「開展期」,也獲得接納。
教聯會提出的第三個意見,是要給學校提供經費支援,教育局亦從善如流。教協前會長、立法會前議員張文光當時是投票支持「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撥款的,這是事實。黃均瑜指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本來是可以在曾蔭權特首任內「落地」的,但後來拖到梁振英上台後才公布,很多人便以為他是為了實現中央的意圖。
他說:「我問過許多反『國教』的家長,他們表示反的不是『德育及國民教育』,而是擔心把內地政治教育的一套搬來香港。」這樣才引起「反國教」的風波。
至於當時浸大薛鳳旋教授主編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並非教材,僅為供教師參考當代中國的資料,但由於是政府出資,結果也在「反國教」風波中備受爭議。
香港人的國家情懷值得宣揚
今天若果再推動「國教」,黃均瑜認為應該正名為「愛國教育」,明確是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不僅是認同抽象的「中國」。他說:「我覺得過去迴避了『愛國』的話題,中國共產黨甚至是被污名化了,甚至談到『國家』也盡量迴避『共產黨』,就算回歸之後,也只有今年中共百年黨慶,『共產黨』才在香港堂而皇之被人提起,但共產黨是執政黨的事實,又有誰能迴避呢?『國家』倘與執政的共產黨分開,國家只是抽象的概念,這問題必須處理。」
記者認為,「國民教育」的爭議來自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不同看法,為什麼不可以從改善歷史科的教學着手,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呢?黃均瑜指出,歷史科當然可以改善,但香港長期受國共黨爭的影響,兩黨長期存在兩種不同的史觀,「共產黨主張唯物史觀,國民黨又有另一套說法,香港處在夾縫中,跳不出兩種史觀的影響。」
他說,最理想是香港能夠跳出黨爭的框框,有自己的一套史觀;其次,內地更加自信,像電視劇《覺醒年代》對歷史的解讀,包容各種政治觀點;再者,香港更努力講述近現代對國家的貢獻和與國家的連結,例如香港有先烈楊衢雲、有抗日東江縱隊,這些都值得大張旗鼓去宣揚。
教協退出職工盟稱全力做工會
另一方面,教協周三晚宣布退出香港職工會聯盟(職工盟),並即時生效。
教協表示,考慮到今後的會務方向,教協將集中教育專業和權益工作。至於「教協訴訟及緊急支援基金」今後將專注處理有關會員勞資糾紛,以及權益的訴訟及援助。
教協強調未來的工作重點會根據理事聚焦教育專業和權益的工作,全力做好工會的本業,亦會繼續為會員提供多元化的褔利服務。職工盟則表示,理解和尊重教協的決定。
教聯會主席談教協事件影響(二之二)
延伸閱讀 黃均瑜:教協參與「顏色革命」 政治凌駕專業 教聯會主席談教協事件影響(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