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奧運香港運動員取得佳績,一金兩銀(截至8月2日),成績令人振奮;同樣令人振奮的,是港人對運動員的支持,當有重要賽事,商場內都會聚集大批觀眾,為運動員隔洋打氣,這種香港人熱烈投入集體支持一項活動,已是多年未見的盛况了。
和平年代,國與國之間直接競賽不在戰場而在體育場,大國也往往藉國際比賽展示實力、提高國家的國際聲望和影響力。由於有這些「政治功能」,體育和政治的關係從來都密不可分,說體育不應與政治掛鈎,只是皮相之談而已。
愛國陣營關注運動員有跡可尋
民建聯成員、中學教師穆家駿在社交媒體上「強烈譴責」港隊羽毛球員伍家朗身穿沒有區旗標識的黑色運動衣出賽,並表示「如果不想代表中國香港,請選擇退賽」。事件觸發軒然大波,輿論認為對伍家朗的無端指摘,是令他無法晉級的原因之一。
事件觸動政府高層及羽毛球總會介入,奧運港隊代表團團長貝鈞奇接受訪問時,就說不希望將事件政治化,認為奧運應避免受政治干擾。但其實,把奧運「政治化」兼把矛頭直指香港奧運代表,早有跡可尋。
今年5月,一個名為「元朗監察議會聯盟」的組織在Facebook提出要求港區奧運代表要宣誓,並聲言要「踢走黑暴運動員」,強調要「愛國愛港,宣誓效忠」。聯盟成員、也是民建聯成員的司徒駿軒稱,這個想法是想貫徹公職人員宣誓,既然代表中國香港參賽,就要確保愛國愛港。聯盟稱,一直跟民政事務局就宣誓事宜保持密切聯繫[1]。
有了這個背景,也許大家就會明白「愛國愛港」陣營為何會如此「關注」運動員的球衣,他們特別留意球衣的顏色,正是要找出「有問題」的球員,也許對他們來說,政治第一,比賽勝出與否只是其次。
伍家朗顧全大局令人驕傲
藉球衣顏色而大做文章,很多人認為無法接受,但「有心人」的目的正是要把政治標準放在至高無上位置,事無大小,只要任何人稍有嫌疑,都必須揪出「示眾」。建制派媒體曾經發表過不少文章分析伍家朗球衣背後種種「疑團」,試圖解釋穆家駿質疑「有理」,但都沒有足夠說服力。
風波主角伍家朗卻是出奇地冷靜,事發之後他第一次回應是「鬧還鬧,唔該搞清楚件事先鬧啦」,解釋由於賽前與贊助商合約屆滿,故需自行安排球衣,因未獲當局授權故無法印上香港區旗,解釋起來平心靜氣。
到下一場比賽失利出局,伍家朗並沒歸咎臨時提供的球衣,但電視上所見,他對新球衣似乎並不習慣,而常識告訴我們,球衣、球鞋、球拍以至所有比賽場上的用具,又怎會跟比賽勝負無關(否則體育用品商何須斥巨資研究用品的物料和設計)!伍家朗的「否認」,應是再一次為了息事寧人罷了。
在整個風波之中,我們見到最冷靜、「最顧全大局」的,其實是事主自己,有這樣高素質的運動員,是香港的驕傲。可以想像,當事人如果有任何還擊,隨時會燃起另一場更大風波!
奧運會總被政治纏住
運動員在比賽期間以政治姿勢表態,是屢見不鮮的現象,而近年特別流行。2016 年8月14日美式足球熱身賽前,美國國歌響起,三藩市49人隊(San Francisco 49ers)的球員卡佩尼克(Colin Kaepernick)單膝下跪而沒有立正致敬,他其後解釋,是因為不願向一個壓迫黑人與有色人種國家的國旗表達尊敬,故有此動作以示抗議。後來美式足球聯盟(NFL)禁止在奏國歌時下跪,而卡佩尼克最終也被逐出NFL[2]。
國際奧委會由始至終都以「奧林匹克運動不是政治運動」為宗旨,堅持政治問題不應由奧運會解決。對於其成員的規定,《奧林匹克憲章》列明「以種族、宗教、政治、性別或其他理由對某個國家或個人的任何歧視,都與奧林匹克運動成員的身分不相容」;奧運會希望能成為世界體育盛事,是全世界人民不分膚色,不分種族、信仰、政治的一次盛大聚會。
理想雖然美好,現實卻是奧運會總被政治纏住,解不開也走不得。奧運政治曾經在不同場合發生,包括:
- 申辦奧運會:申辦奧運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政治任務;
- 聖火傳遞:2008年北京奧運的聖火傳遞受到不同阻撓,台灣拒絕聖火入島,到法國巴黎時又遭藏獨分子狙擊;
- 競賽期間: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就有黑人運動員在頒獎儀式時抗議種族歧視,可說是開了藉奧運作政治表態的先河!
還有對主辦國的抵制,如冷戰時期,美蘇兩霸互相抵制第22、23 屆(1980及1984年)奧運會,成為政治干預奧運的典型例子。現在美國又有議員建議杯葛明年的北京冬奧。
奧林匹克精神原是個人或團體競賽項目,應是運動員之間而非國家之間的比賽,但現在奧運的全過程參與都離不開國家的投入。運動員想要取得好成績,所屬國家/地區能否提供優越訓練環境和支援措施至關重要,而運動員的表現,又可以發揮凝聚民心的作用,不少國家都樂於投資在體育,以承辦奧運作為向世界展現力量的機會。
1964年的東京奧運、1988年的漢城(今稱首爾)奧運和2008年的北京奧運,都是主辦國把自己從一個「新興」地位帶到國際社會舞台中心的機會,而上述三場奧運也確實把日本、韓國和中國成功「升級」,確立成為亞洲大國的形象[3]。
投資體育運動物有所值
香港人的奧運熱潮以及對香港運動員的支持,可以成為一股凝聚港人的力量,投資體育運動因而物有所值。近年香港運動員取得佳績,跟政府大手投資在體育上有關。政府自2017至2019年間撥出了超過600億元新資源,支持精英運動和社區體育發展(包括開支最大的319億元啟德體育園項目); 2019至2020年度體育發展的預算開支為58億元,較上一年度增約16%。
特區政府體育發展的目標是致力推動體育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對培養精英運動員,政府現在已有各種支援措施,從訓練、提供教育,以及退役支援,都有一套計劃。投資得到的「回報」,是香港隊在2018年亞運會奪得8金18銀20銅,而在羽毛球、單車、乒乓球、滑浪風帆、桌球、劍擊、空手道、壁球項目,都有香港運動員躋身世界前十位[4]。本屆奧運,上述項目中有列入奧運的,香港運動員都取得了不俗成績,即將出戰者也被預期取得佳績。
在體育盛事化方面,香港的成績並不顯眼,政府是否應該積極引入更多國際級大賽來香港舉行?另一項值得考慮的,是把多年來都走不出國門的大陸足球「搞起來」,以大灣區為起步點,發揮香港的商業和管理特長,建立一套新足球比賽體制,目標是令大陸成為足球強國,在國際足壇可爭一席位──這將會是潛力無限且「政治正確」的世紀體育工程!
註:
- 見〈民記人叫港奧運代表宣誓 馬逢國:體育政治勿「溝埋」〉,《明報》,2021年5月21日
- Ramsey Khabbaz: Sports and Social Justi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21 年1 月號,文章對體育與政治有詳細分析
- 見喬玉成、許登雲:〈論體育的政治化傾向——以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為例〉,《體育學刊》,2009年7月
- 見民政事務局文件〈推動香港體育發展〉,2019年5月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