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的諾貝爾醫學獎—中醫藥的里程碑

屠呦呦,發現了治療瘧疾的有效成分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為拯救人類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中國第一位得到諾貝爾醫學獎的女性科學家,你對她的成就有多少了解?
編按:本文另一作者段然為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及中藥研發中心研究員
 
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委員會舉辦新聞發布會,宣布2015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得主,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愛爾蘭科學家 William C. Campbell 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分享該獎項。屠呦呦主要從事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根據諾貝爾官方網站顯示,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到2014年的百餘年間,共有575名科學家榮獲了諾貝爾科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及化學獎),然而女性僅有17位,比例不到3%,其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以歐美科學家為主,屠呦呦是唯一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亞洲女性科學家。
 
屠呦呦,1930年出生,藥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她是家中獨女,屠呦呦的名字是父親取的,來自《詩經·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萍⋯⋯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意為鹿鳴之聲。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在北大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畢業後入職中國中醫科學院,當時正值中國中醫科學院創辦初期,條件艱苦,設備簡陋,實驗室連基本的通風系統都沒有,經常使用各種化學試劑的屠呦呦曾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
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

 

臨危受命研發抗瘧疾藥

 
直到1967年,瘧疾在世界範圍內爆發,每年有幾十萬人死於瘧疾。中國緊急成立「全國瘧疾防治研究領導小組辦公室」,38歲的屠呦呦被委任爲組長,屠呦呦小組臨危受命,不分白天夜晚,從系統整理我國歷代醫學典籍、本草入手,收集2,000多種方藥,歸納編撰成《抗瘧方藥集》,又從中選出100多種樣本進行篩選。最終選出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84%的「胡椒」,但其對瘧原蟲的抑殺作用並不理想。曾經出現過68%抑制瘧原蟲效果的「青蒿」,在覆篩中因爲結果不理想而被放棄。
 
就在研究工作停滯不前的時候,屠呦呦重新溫習古代醫學典籍,其中,東晉時期(公元317-420年)葛洪編撰的「肘後備急方-治寒熱諸瘧方第十六」中,記載着這樣幾句話引起了屠呦呦的關注:「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葛洪用青蒿抗瘧是通過「絞汁」,而非傳統的「水煎」或大藥廠慣用的「醇提」方法,她由此悟出「絞汁」方法可能是因爲青蒿中含有的有效成分在高溫下容易分解,隨即她另闢蹊徑採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在經過190次實驗失敗之後,1971年,屠呦呦小組終於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爲100%的青蒿提取物。
 
其後,屠呦呦小組繼續深入研究,又首先發現了雙氫青蒿素,研發出青蒿素類和吖啶類抗瘧藥組成的「複方雙氫青蒿素」,拓展藥效至免疫領域。屠呦呦小組的研究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期間正值文化大革命,物資匱乏,人心惶惶,學生走上講臺批鬥教授,知識分子的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屠呦呦小組幾乎沒有科研經費,他們從附近工廠找來幾個水缸就開始提取做實驗,反而是這樣的簡陋條件,使屠呦呦小組慢慢靠近青蒿素這個在水煎和乙醇中都會分解的神奇化合物,最終依靠查閱參考中國古代醫藥學典籍,悟出了古人運用青蒿的巧妙方法,發現了青蒿素。
 

傳統中藥—青蒿。
傳統中藥青蒿。

 

樸實無華以生命拯救生命

 
我們在爲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歡呼慶祝的同時,是否更應該思考和學習他們探索的過程?中華醫藥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其中的學術和經驗值得我們反覆體會,而不一定一味藉助現代的高新科技手段,用研究西方醫藥的思路方法去研究解釋中華醫藥,畢竟西藥和中藥本來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體系,就像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也不必放在一起比較,我們更應該尊重和學習中華醫藥爲我們留下的衆多典籍和寶貴經驗,畢竟這才是我們中醫藥的根本。
 
另一方面,按照國際慣例,如此重要的藥物化學結構和產品應該先申請專利、再發表論文。但是,由於歷史和體制的種種原因,當時的中國沒有專利制度,從政府官員到科學家,基本上都沒有知識產權的概念。最終很遺憾的,這一中國人的重大發現被瑞士諾華公司(Novartis)搶先註冊專利,如今諾華公司依靠這一產品每年銷售額超過8億美元,而中國多家醫藥企業多年來只能以低廉的價格出售青蒿素原料給瑞士諾華公司,然後諾華公司只需經過簡單的製造和包裝就可以以數十倍的價格銷往全世界。這不能不說是很大的遺憾甚至有些諷刺。
 
青蒿(Artemisiae Annuae Herba),本品為菊科植物黃花蒿 Artemisia annua L 的乾燥地上部分。主治:清虛熱,解暑熱,截瘧。它是中國南北方都很常見的一種植物,鬱鬱蔥蔥地生長在山野中,外表樸實無華,卻內含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樣的科學追夢人,大愛,奉獻。用生命去創造奇蹟,譜寫歷史,讓全世界的人們一起享受傳統和現代科技帶來的芬芳。
 
(封面圖片:NobelPrize Youtube Channel)
(內文圖片:作者提供)

 

詹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