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文:中印在世界舞台之重新崛起

中印復興,西方獨大之勢必然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多極化格局。多極並存,將是本世紀最顯著的特徵……
中國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國。15世紀末,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揚帆起航,就為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於是遠赴印度、香料群島和中國等地。那時的人,總是張冠李戴,所以哥倫布把美洲原住民稱作「印第安人」。但中東與東南亞,卻承載着對中國和印度的深深歷史記憶。這記憶,可依稀追味至遠古時期。

中國與印度雙雙重振雄風

因此,中國與印度今日的興盛,不過是古老民族在世界舞台上重振雄風而已。近幾百年,兩國都曾經受制西方。印度淪為殖民地,中國是半殖民地。兩國各依國勢民情,謀因應之策。中印復興,西方獨大之勢必然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多極化格局。多極並存,將是本世紀最顯著的特徵,人類歷史上多數時期莫不如是。只要人類不再失去理智(這點儘管無法斷言),和平與發展再持續幾十年,前景樂觀。
中印崛起,震㙳世界。(亞新社圖片)
中印崛起,震㙳世界。(亞新社圖片)
乾隆皇帝對1793年到訪的馬戛爾尼勛爵使團態度傲慢,於是寫就了中國清朝彌久且痛苦的衰落片段。即使鴉片戰爭結束,清政府也只視西方之入侵為次要而非首要問題,認為鎮壓太平軍叛亂重要百倍。曾國藩、左宗棠等非滿族的漢人將軍戰功赫赫。20世紀的共產黨視太平軍為叛軍,曾國藩在官方記錄中因此一直遭到詬病,直至近年才得以正名。左宗棠則因平定新疆維吾爾族叛亂而受共產黨所讚譽。那場戰事謀劃精妙、手段殘酷,左宗棠精心策劃的補給線綿延數千公里,最終立下汗馬功勞。清政府雖腐敗,但外交手段深謀遠慮且精明老練。若非這偉大戰略,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繼承的中國領土不僅蒙古不在其列,新疆和西藏也會盡失。
日本的侵略與西方侵略密切相關。鴉片戰爭結束不久,所有抵達亞洲大陸的日本船隻均要接受西方官員檢查。日本自知早晚要步中國和印度的後塵,於是開始了明治維新,並決意靠攏西方。日本迫於時勢也出於野心,故而來勢洶洶,最終躋身帝國主義列強。俄羅斯臨近日本,是爭奪亞洲大陸霸權的最大威脅。終於在1905年,日本在對馬海峽戰役中擊沉了俄羅斯艦隊,戰勝了勁敵。

上世紀中國衰落 不在方略 弊在內腐

中國在19世紀及20世紀大半時期之癥結不在治國方略,而在內部腐朽。內部日趨衰竭使國家不敵外患。孫中山歷經一敗再敗後,其領導的辛亥革命終於在1911年建立了中華民國。然而,這只是為另一場內亂掀開序幕。日本侵略,蔣介石視之為打擊共產黨的干擾,而毛澤東則認為那是贏得中國民心的契機。
今日中國,應該不會效仿西方式帝國主義霸權。(亞新社圖片)
今日中國,應該不會效仿西方式帝國主義霸權。(亞新社圖片)
即使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民心與民望的爭奪戰仍方興未艾。直至1978年毛澤東去世、鄧小平執政,中國驚天動地的發展才真正開始。依照熊彼得(Schumpeter)的理論,若無此前100多年的創造性破壞,中國的發展不會呈雷霆萬鈞之勢。中國歷史便是如此循環往復並連綿不絕。歷史可鑒,中國要先沉淪蟄伏、韜光養晦,才重新迎向世界。100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終於履行編纂清朝正史的職責,這是中國歷代繼司馬遷的《史記》以來的第25本官方史書。至於人民共和國時期的史冊,或許還要再等幾百年。

中國不會背離天性

往事的烙印很深,所以今日中國,應該不會效仿西方式帝國主義霸權。當然,中國會更自信、強硬,即使是軍事問題。但中國不會背離其天性,不會拓殖或漢化他國。中國人不同於美國人和穆斯林,中國人天生不喜傳教。所以這方面,中國人與猶太人頗為相似。若非天生,便無需改變自己。改變會受人包容,但並不真正受人喜愛。中國邊疆地區即使日漸漢化,也要歷經幾十年乃至幾百年潛移默化。中國幾乎從未訴諸武力,以強迫他人接受漢文化。
從歷史可見,中美之間的利益沖突儘管難免,宣戰卻不太可能。就是偶有力量交鋒,中國也不會侵佔遠方國家,不像過去西方列強和日本般侵華。(中國與諸如韓國、蒙古、中亞國家及越南等邊界鄰國的關系,則另當別論。在中國的不同朝代,這些國家曾經屬於中國,或是中國的敵國或附屬國。)中國會努力捍衛自身利益,但應該不會如歐洲列強在殖民時期般窮兵黷武。因此,中國副主席習近平最近訪美,也遵循了中國過去的行為模式。
(待續)

講者簡介

楊榮文,1988年起從政23年,先後擔任過新加坡新聞及藝術部、衛生部、貿工與外交部長。2012 年1月1日,楊榮文加入嘉里集團擔任副主席。自2012年8月起,他同時擔任香港嘉里物流集團主席。彼亦擔任那爛陀(Nalanda)大學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世界經濟論壇理事會理事、哈佛商學院亞太顧問委員會委員。他受教宗委任擔任天主教經濟委員會委員。2012年11月2日起,楊獲友邦集團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楊氏同時是香港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孫中山南洋紀念館顧問,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訪問學者。
(此演講發表於哈佛大學亞洲中心的第七屆年度蔡氏講座上。楊榮文當時是哈佛大學亞洲中心傅高義傑出訪問學者。)
下文:印度與中國之別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