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承上文〈江宜樺:儒家如何融合於現代政治?〉,江宜樺與讀者說明了21世紀儒家文化思想的意義,本文將續談哪一些儒家思想對現代政治有影響。本文為「世紀講壇-儒家與現代政治」江教授演講內容的四篇之二,將連續四日載於本網。
整理:谷理揚、馬文煒
儒家經歷過公天下及君臣制度,就統治者的正當性來說,儒家強調一個統治者必須修身齊家、對老百姓很好、守信用。這樣的統治者怎樣管理國家?儒家也有些想法。從先秦時代開始,儒家便一直強調要以德治國,要行仁政王道。以政治德性來說,這就是我們所要求的民主德性。
天下是公有的
我們先總結儒家所要求的德性。就政治理想來說,從儒家的創始者孔子來說,我們應該把天下都變成是大家的,尤其是對統治者來說,天下是公有的,不是他個人的。統治者必須把統治國家的責任當成神聖的任務,在之後也要找一個賢能的人把統治權交給他,這就是公天下。
《論語》也有提及,堯不只把天下治理得很好,而且在他治理好國家後,沒有把位置傳給他的子孫,反而把統治者的位置傳給舜。舜之後,就把帝位傳給禹。這三個人,讓孔子看到中國政治的典範,就是公天下,並將帝位傳給賢能的人。這種理想,在孔子的時代已經沒有了。這些年代已經距離孔子幾百年以上了。周朝是以父傳子傳了幾百年,但孔子在這樣的制度上有了退而求其次的理想,就是可利用現在天子、諸候、大夫的階層制度,來建立一個穩固的政治秩序。如果真的治理得好的話,所有的典章、制度、法律也應由最上層的周天子發號施令下來。如果失效的話,這樣的制度就會由諸候來決定,再不行的話就由大夫來決定,但已經是等而下之。
孔子身處的年代已經是由大夫來執政,他非常憂心,如果繼續維持這個樣子,三代五代之後,朝廷就會滅亡。實際上周朝是沒法恢復他的封建制度。在周之後,到了滿清,中國再也沒有這樣的封建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君王或帝王,下面有群臣。所以後代的儒家就期待能不能有一個能君,下有賢臣去輔助他,這樣老百姓會過最好的生活。孔子說,如果君主對待大臣都是用禮數的話,大臣對他的國君就會忠心。
這種想法,到了後代,甚至今天,我們都認為是理所當然。這就是剛剛所說,一種價值,超越時代,成為規範。如果君主沒有對他的大臣待之以禮的話,大臣就可能不會對國君心悅誠服。在先秦時代,這被定位為君臣之間應該有的關係,有聖君自然會有賢臣,如果沒有聖君,就沒有賢臣。但儒家就留下了一條難題,如果真的沒有賢臣聖君的話,我們怎麼辦?以歷朝的經驗來說,會有很多的動亂,一直到那個朝代被取代為止。
儒家的正當性超越時代
儒家在統治的正當性上,到今天都有深遠影響的論述。所謂正當性,就是一個統治階層在發號施令的時候,要令到百姓心悅誠服。這種服從,必須是內心發出來的服從,而不是因為這個國王有軍隊就可以用武力叫人服從。從這個角度來說,儒家對正當性要怎麼建立,是有一套論述。如果統治者都能修身齊家,不要說大臣,所有老百姓都會臣服;如果他自己其身不正,就算他行什麼法律,老百姓還是不聽。
各位想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於自己的統治階層,就是現在的行政首長或者民意代表,或是地方政府的官員,我們不是常常會這樣覺得嗎?如果說一個官員,他自己三申五令要求他的部下不要遲到早退,他自己卻遲到早退,會是怎樣。如果他要求部下不能貪污或接受款待,但是他自己卻非常貪心,亦沒有人會服他。這種事情,用儒家的道理來說,其身不正的話,怎講也沒有用。
儒家把統治階層與治國國家的關係,當成是跟個人修養及整理家庭關係同樣的道理。要修身齊家,之後治國平天下。所以儒家非常注意家庭倫理的關係,像孝、悌、忠、信。儒家認為,如果一個人在家會孝順父母的話,他到外國就會忠於他的國君;如果他能愛他的兄弟,他就知道如何服從他的長官;如果他對晚輩很慈祥的話,他就知道要怎樣對待百姓。家庭的管理跟一個大國家的管理,對儒家來說是一脈相通的。如果作為一個父子兄弟,能讓別人效法的話,那麼老百姓就會效法他。
中西政治思想自古相異
這樣的思想,在歷朝都不斷的改變,到了近代,證明這樣的思想只是一個錯誤的假定。對於西方的政治思想,各位會發現跟我們的分別非常大。先秦時代是我們政治規範的起源,西方的起源在希臘時代。在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提及政治的統治,就是跟家庭中的統治不是同一樣的統治。他說,在每一個家庭中,你會看到父子的關係、夫妻的關係、主人奴隸的關係,但是三種關係都是不平等的關係。父親教訓小孩、夫君指示太太、主人支配奴隸,他們都不是站在平等的地位。
在雅典的城邦中,就必須假定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每一個公民都要有一票的投票權,每個人都有機會扮演陪審團、法官,甚至國家的統治委員會,大家輪流有機會統治別人跟被別人統治。這種平等的公民關係,亞里士多德說,不是用家族統治的邏輯可以概括出來。可是中國不是這樣想,儒家在先秦時代,就認為一個人格物致知及誠意真心,就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一種想法,是做到還是做不到,以至該不該這樣做,到了近代,被強烈的反思。
孔子另外也講到,統治的正當性是要把個人及家族治理得很好之外,還要對老百姓好、愛民及守信用。孔子的學生子貢問他說,治理國家,甚麼是最重要。孔子說,你要讓老百姓有得吃,讓他們在國防上有保衛,同時要讓他們對你這個統治階層有信心。子貢很聰明,故意問他說,到底那一個比較重要。孔子回答很清楚,在不得已的時候,不管軍隊;再不得已的時候,不管吃得飽,絕不可以讓老百姓覺得你不可以信任。作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絕對要守信用,所以後來發展出君無戲言,甚至現在的總統,講話必須要算數,否則就沒有統治的正當性。這些是儒家對建立正當性的想法。
儒家的治國之道
至於管理國家的道理,儒家跟西方的思想有很不同的想法。儒家的想法是認為,如果要用道德規範來管理這個國家,國家自然會上軌道。反過來說,如不用道德規範,而用法律及命令的話,永遠管不好。治理國家如果是用刑法的手段,老百姓可以犯刑法,卻不會覺得羞恥。如果是用道德和禮節去教他,老百姓就會內化那些想法變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這樣老百姓不止會守規則,而且他們會有羞恥感,可以頂立於天地之間。如果一個國家的公民都是這樣的話,他們就不是老百姓,而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君子,這是儒家的理想。
儒家說要行仁政,孟子有一段話,後來被儒家不斷的演述。孟子說:國王,你如果要行仁政的話,你就做幾件事情,不要行嚴刑峻法,不要增太多的稅。這樣老百姓就有時間修養他的德性,在家孝順父母及友愛兄弟,就會成為有廉恥的國民。當要對抗強敵,老百姓只是拿起棍子,就有辦法對抗人家的刀槍。孟子又說,如果真的要行仁政或王道,你就要讓老百姓的生活過得好,要什麼都從老百姓的角度出發,如果是老百姓希望的就去做,老百姓憂慮的要更早憂慮到。如果這樣做而無法稱王於天下,是不可能的事情。
王霸之道就是真正的仁君是以德服人,以力服人的只是霸王。如果是以仁服人的話,不需很強的武器及國土也能服人。如果是以力服人,你就必須是一個強國。儒家相信,統治天下必須行仁政、用德治,這些對於法家的人來說,是非常的迂腐。可是經過兩千年,當一般的民眾看統治者的時候,是希望他用武力跟刑法來規範,還是想他用文教?如果統治者是對自己好、講信用、行仁政的話,我們會稱他為好的長官。從這個角度來看,儒家並沒有消失,沒有因我們進入了民主時代,就想要另外一套體系。
儒家的政治德性
最後我講的儒家思想就是德性。儒家的德性比起其他體系只有更多,沒有更少。曾經有人問孔子的弟子子貢,你們老師周遊列國時,是怎樣了解該地的政治制度,怎樣向他們的國君表達政治見解呢?子貢回答,我們的老師是用溫、良、恭、儉、讓的態度去得到不同國家的資訊及表達意見,這與其他人的做法是不一樣的。
這其實是一個比喻,而這個比喻來到今天台灣也有人引用,我們的總統馬英九,就是一個有溫、良、恭、儉、讓的德性的賢能,更有人說,就是因為他太過溫、良、恭、儉、讓,才沒法贏過政治鬥爭與他的敵人。可是,大家也要想想,這種傳統不是只有現在馬總統才有體現過?在歷朝中,凡是被老百姓當成仁君的,都是試着想當一個溫、良、恭、儉、讓的君子。儒家對於統治者的要求,就是要很辛苦的去做事,不能抱怨,必須恭敬於專注的事情,對人民寬大、守信用、做事果斷及通達,或是多才多藝,不能因小的利害就忘記大的藍圖。
然而,這些要求過時了嗎?就政治德性來說,儒家所說的這些對君子及統治者的德性,到今天,老百姓其實都希望能看得到。
(待續)
下文預告:現代政治五種形態——哪種適合儒家?
江宜樺簡介
江宜樺,台灣前行政院長。1960年11月18日出生在台灣省基隆市,1979年考入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並獲得法學學士、碩士學位,1988年赴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93年自耶魯大學畢業返台,歷任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系兼任副教授、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台教育部顧問、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多次獲得台灣大學傑出教師殊榮,深受學生喜歡。江宜樺學術素養深厚,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政治思想史,長期關注自由民主體制、國家認同與族群認同等議題,代表性著作有《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自由民主的理路》、《民族主義與民主政治》及《社會科學通論》等。此外,江宜樺也曾在美國、中國大陸等地開授課程或擔任短期客座教授,發表研究成果。
2008年馬英九競選總統期間,曾協助撰寫民主政策白皮書,並匯整教育政策白皮書。馬英九順利當選後,江於2008年5月擔任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2009年9月起擔任行政院內政部長。2012年2月接替陳沖擔任行政院副院長。2013年2月擔任行政院長,後於2014年11月29日,因國民黨於地方選舉大敗,宣布辭去院長職務以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