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麼?

老三的第三得着,就是毅力和接受考驗及冒險的精神。我是打從心底裏佩服那班小鬥士,背着大背包,用自己的雙腳,一步一步走完二十公里的蜿蜒山路,還登上吊燈籠、大東山、大帽山、鳳凰山、冉蛇尖……看到他們登頂的手勢照片,那份自我跨越的成功感,我做得到的喜悅笑顏,不禁令我肅然起敬。
教育是什麼?程介明教授於去年10月的「教育大同論壇」對教育有這樣的看法:「應該將學生的學習 (learning) 放在教育核心;將學習返璞歸真,變回教育的主題。對孩子來說,要相信他們有好大的潛力。這(教育)是釋放他們的潛力,不要以為你(老師及家長)很棒,走了那條路他就要走那條路。教育原來還有這麼多的可能性!」
 
程教授對教育的闡述非常吸引,但現實的香港教育現場又是怎樣的呢?一群小學生及家長給了以下的答案:
 
孩子甲:即是到學校上課後,聽老師講課,聽完就算,然後回去做功課。
孩子乙:教育?即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家長甲:每樣事情都是要一齊追,一齊讀,一齊學。
家長乙:個個都要追求好的分數,入好的學校。
家長丙:很多時間都是不斷要爭、爭、爭,又拿學位,又要學很多東西。
 

學習應該是什麼?

 
「將學習變回教育的主題?」到底什麼是學習?要學習的又應該是什麼?我家老三讀的是主流小學,每天早上八時到下午三時半,他的學習都是在學校課室內發生,主要學的是中英數常。規律化的學習模式他已習以為常,就如孩子甲所描述的。較活潑的學習體驗不是沒有,課外參觀,藝術週,學習營等,穿插全年,為沉悶的學習點綴了不少。
 
相信有些一條龍直資學校的學習會較為豐富,但對大部分的學校而言,學習就是為了準備升學。在孩子認知能力的學習上,我們做了很多,甚至是做得過多、過快了。相反,非認知能力的學習卻被忽略了。「缺乏自理能力」,「高分低能」,「解難能力薄弱」,「自我中心」的批評,全都不是大人們只顧培育孩子認知能力的結果?
 
我既然選擇了讓孩子去上學,就要接受學校的局限,不會奢望孩子在主流教育下還可得到適切的非認知能力的培育,唯有期盼遇上外援救助。幸運地,老三在八歲時碰上了一個坊間組織,每逢長假期(聖誕節、農曆新年、復活節、暑假)都會和一群小學生跟着導師到山野遠足露營。背着25公斤的背包,五日四夜,孩子們在互相守望扶持下,不論是寒天、熱天、下雨天,征服一座又一座的高山。
 

「我要高飛」成長訓練計劃

 
今年老三已是第三次參加全年制的「我要高飛」成長訓練計劃,以攀山及露營經驗計已屬「老飛」一名了。今年的時間分配尤為困難,因為老三已是六年級生,測驗、呈分試、補課,一浪接一浪,而全年制的安排是差不多每個月都有露營活動。但我堅持讓老三繼續參加這比課堂更重要的「課外活動」,因為在這裏我才看到真正「以孩子學習為核心,相信他們有好大潛力的教育」。
 
老三在訓練計劃中別號「豬仔包」,胖胖的他兩年來體型沒有多大改變,但他的得着絕對是主流課程未能給予的學習歷程。單是學習獨立自理及團隊合作已是難能可貴的了。從準備個人物資、小組物資、五天的食物,至每天的起營、拆營、煮食、清潔、尋找路線,孩子們依靠的,只有自己和隊友。所以,孩子要先管理自己,包括物品、時間和態度,才能跟小組隊友合作,發揮團隊力量。反觀在學校裏,哪來獨立自理的訓練機會?最經常受訓的,就是坐定定在有限時間來完成堂課和家課。
 
因為每樣事情都是整隊的工作,孩子們的真性情表露無遺——躲懶的、多口的、嫌麻煩的、推搪的、默默地幹的、無記性的。不論怎樣,孩子們就是要學習怎樣自處,怎樣與人相處。走錯路,誤算時間,買少了食物,煮爛了飯,孩子們都要整隊人面對並解決困難承擔後果。過程中不乏互相指罵、抱怨,亦樂見互相包容、體諒、鼓勵、幫忙、感謝。這都正正體現了群體生活的技能。請想想,現今的孩子們有多少機會,在課堂裏透過同學的衝突與互動來學習團隊合作,排擠與解決衝突的能力?孩子們有沒有時間學習安頓自己的煩惱、委屈、嫉妒、挫折等情緒?
 
不論怎樣,孩子們就是要學習怎樣自處,怎樣與人相處。走錯路,誤算時間,買少了食物,煮爛了飯,孩子們都要整隊人面對並解決困難承擔後果。
不論怎樣,孩子們就是要學習怎樣自處,怎樣與人相處。走錯路,誤算時間,買少了食物,煮爛了飯,孩子們都要整隊人面對並解決困難承擔後果。
 

課外活動訓練孩子獨立

 
老三的第三得着,就是毅力和接受考驗及冒險的精神。我是打從心底裏佩服那班小鬥士,背着大背包,用自己的雙腳,一步一步走完廿公里的蜿蜒山路,還登上吊燈籠、大東山、大帽山、鳳凰山、冉蛇尖……看到他們登頂的手勢照片,那份自我跨越的成功感,我做得到的喜悅笑顏,不禁令我肅然起敬。在萬里長征中,會碰到預料不到的情況——跌倒,抽筋,受傷,走錯路,下大雨,營帳浸水……各式各樣的考驗,都成為訓練孩子判斷力和毅力的基石。
 
去年暑假,老三和一班「高飛」仔還去了台灣流浪七日六夜。到達台北機場,導師給他們的只有一些台幣和民宿的名稱。他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在有限的金錢下,靠自己沿途問路,到達民宿。沒有地圖,沒有 GPS,這班小鬥士首天在錯誤百出的情況下,終於在晚上十時找到目的地。從錯誤中學習,這是他們流浪學到的第一課。要數最勵志的,還是到第五天,小組只剩下台幣2500元,要付兩晚的民宿費,要買飯吃,還要買火車票從台東回台北機場!生活的困難,孩子這回真的要面對了!如何解決?他們鼓起勇氣跟民宿老闆娘道歉,並請求老闆娘讓他們「打工」清潔民宿賺旅費。
 
朋友們說我瘋了,那麼危險的活動也讓孩子參加。但這不正正是我心目中何其重要的生活學習嗎?學科知識的學習,只要仍有好奇心,他遲幾年也會學到,但生命特質及生活技能的培育,我認為必要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前,盡量做好才是。我感欣慰的,不但是老三的成長,而是小組內其他孩子在兩年間的蛻變。從「一看便想把他打飛」的小子,轉變成「陽光滿溢」的踏實少年人,必定要是經歷身、心、靈的磨練。
 
老三每次活動後都要參與小組反思討論,作為父母,也應反思自己的養育法。我學到要孩子有幸福感,或有追求幸福的能力,自己要做到「斷、捨、離」。「斷」,要斷絕對孩子不需要的幫助,只有相信孩子的能力,才能把「讓孩子自己做」養成習慣。「捨」,要捨棄對孩子多餘的安排。父母捨不得讓孩子受苦,孩子也捨不得長大。「離」,要離開「不能沒有我」的執着。常說的「放手」,就是相信孩子的潛能,讓孩子面對困難,冒險,犯錯。
 
今年9月有機構將試辦一整年的體驗式學習計劃,名為「敢動學習年」,小六畢業生及初中生可參與。大家願意放手一年,讓孩子來一個不一樣的學習嗎?教育大同也是支持機構之一。「敢動學習年」whatsapp查詢 67278244。希望會在「敢動學習年」與你相遇。
 
圖片:作者提供

何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