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管理費用較低的指數追蹤基金(ETF)漸為投資者接受,資金便有由主動型基金流向 ETF 的現象,基金研究機構晨星近日指出,去年主動型基金資金流失情況嚴重,高達920億元(美元,下同),相反 ETF 卻有1,560億元資金淨流入。舉個例說,曾經是主動型基金的巨無霸 Fidelity Investments,去年錄得240億元的資金,從其主動型基金流出;相反,對手 Vanguard 就有1,888億的資金流進其被動性基金。總的來說,2008年至2014年短短六年之間,ETF 管理資金猛增四倍,達到2.76萬億元,作為散戶,未來在這兩類基金中怎樣作出選擇?
「臥底 ETF」 基金風險增
一向有研究指出,只有兩成主動型基金淨投資回報能跑贏大市,在美國,去年跑贏者更僅得一成!筆者相信香港的數據應該不會比美國的好多少。這可能與去年大市波動性較大,不少基金經理估錯利率走勢有關,也有不少基金為了跑贏大市,惟有專挑細價股,怎知道細價股的表現卻追不上指數中的藍籌股;即使表現與大市同步,扣除高昂管理費後,淨投資回報亦變成落後大市。
一些主動型基金為免落後大市,或明或暗投資於 ETF,化身變為「臥底 ETF」,又或者過度多元化,投資組合持有太多隻股票,等於將投資風險變為市場風險,根本發揮不到投資者付費希望基金代為選股以跑贏大市的功能,無怪乎資金不斷由主動型基金流向 ETF。
人人懶散 用腦者反跑贏
不過,凡事過猶不及都不好,當市場資金一窩蜂地湧向 ETF 或其他被動性基金,到了一個地步,散戶反而要保持清醒,因為當大家都不願用腦分析揀股,只求與大市同步,反而會令一些堅持自己找資料研究選股的基金,較易「執到寶」跑出,投資於這些基金就會有好的回報。換句話說,被動性基金之所以優於主動性基金,某個程度來說可以說是「不勞而獲」:主動性基金做了研究,決定買賣,是一個價格發現(price discovery)的過程,而當眾多主動性的基金做同樣的 price discovery,就形成了一個有效反映資訊的市場,而被動性基金「抄」了市場,作出同樣的買賣,算是搭了順風車(free ride)。當所有人都要搭順風車時,price discovery 的功能下降,市場未必能較有效反映資訊,到時候,可能會再一次造就主動性基金反勝的機會。不過,這個情況在香港短期內應該不會出現,畢竟在香港,被動性基金仍然是一個受投資者忽略的好工具。
而且,散戶要先問問自己,是否有運氣選中能夠連續數年跑贏大市的主動型基金,因為,只有少數的基金能連續幾年都回報最好;其次,是否能揀到那些由精於投資,而非只是勇於投資的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因為精於投資者,既能令你在升市中跑贏大市,同時也能讓你在跌市中輸少當贏,相反勇者只能令你如坐過山車,大上大落。若自問不會揀,那惟有繼續買 ETF 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