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未來教育的重點
上文我談了很多全世界的趨勢,對教育有什麼啟發呢?
首先,創新是非常重要的,這方面在2000年的教育改革中已有提及。我們當時預示世界經濟將由工業經濟轉為知識型經濟。工業經濟講求壓低成本,因此必須有勞動分工,要一個人只學習一樣東西,將學習的效益擴到最大,尋求規模效益(economies of scale)。但在知識型經濟裏面,因為種種新技術的冒起(如資訊科技等),人類工作可以又快又好,且可以每一次都生產不同的東西。現在我們要求的,是如何將不同的知識匯集一起,憑藉創意,為每一個客戶最快速地提供獨一無二的解決方案及產品。當時將大學由三改四的APEC原意,便是讓學生在高中階段不需要過早進行文理分流,令學生有更廣闊的知識面。現在看來,這些都是對的,但步伐可能太慢。
美國作者 Daniel Pink 在他撰寫的暢銷書 A Whole New Mind 中,提出當前世界正由知識時代開始步入感性時代(conceptual age)。在這個新時代中,人類強調的成功,將會加入兩個重要元素:高感性(high concept) 及高體會(high touch)。作者在書中引用六個層面說明這個質變:
1. 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
2. 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
3. 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
4. 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
5. 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
6. 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
由作者引述的各個層面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思維的改變。這種破舊立新的思維,需要下一代發揮無限創意才可以迎難而上。
因此,有關教育的精神,我們要共同思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學校培養創意?
培養創意需要從根本着手
在當前的大環境下,不能只培養學生記誦知識。知識每五年通常會出現重大更新,而互聯網搜尋的普及,使所有知識均可即時盡現眼前。我的小朋友有難題的時候,我會叫他們用互聯網——但當然他要選對網站才行(全場笑)。現在,學生掌握的知識內容,甚至比在座的老師、校長更多,學習過程亦不再一樣。在外國,有一個熱門網站叫 Khan Academy(www.khanacademy.org),這個網站可以讓學生在網上學習數學、科學及人文科學的知識。首先,你可以就一個題目在該網站瀏覽有關的教學視頻,然後網站會提供大量練習,甚至會針對用戶答錯的地方再發放特定題目,最後在用戶答對所有題目後,可提升到下一個學習階段。
這個網站衍生出來的課堂,教學過程有異於傳統教學的課堂順序。首先,在上課前同學需要在網站瀏覽相關頁面,然後在課堂期間,學生需按指示完成電子作業。老師可即時觀察學生作答時的表現,評估每一名學生的學習進度,並對進度落後的學生提供額外支援。我認為這個教學概念及這種以資訊科技為本的方式,正衝擊着整個教育體系。老師的角色不再是「教書」,而是協助學生學習的輔助者。
大學亦是如此。我有一個有趣的觀察:去年,史丹福大學的電腦科把一些課程放了上網,讓全世界人都可學習。而這些課堂是公開招考的,出來的結果是,最優秀的史丹福學生,只名列第400位。這次經驗顯示了資訊科技可以對大學教育構成的影響。我們需要在這方面着墨,並連同上述對中小學教育的問題一同進行梳理,思考教育應往何處去。
剛才說過資訊科技的衝擊,又提出了如何提高創意,那實際上,我們現在或者可以在課堂,特別是在批改試卷的方面下手。一般批改試卷的時候,我們會由100分開始,就每個不妥當的地方扣分。扣分本身不是問題,但我想提出的是,可否在評分內加上10分至20分有關創意的分數?你怎樣量度一個人,他就會回應怎樣的表現。創意分是很難評的,所以我建議隨機給予學生一個分數(不一定要有解釋),目的是告訴他們,創意是有分的,他們就會主動去發展自己的創意。我以往擔任教資會主席的時候,我們會到學校進行教與學的評估,當時我對教資會的同事說,最緊要的是傳遞出「我們會評估」的信息,那他們就會想如何去改善。同樣地創意評分的重點不在於如何評分,而是去鼓勵創意。
又例如可否透過藝術、音樂去鼓勵創意?以往學生把海洋填成紅色,會被師長說成是錯誤,現在我們要問:「為何不可是紅色的呢?」我記得去年與自己的小朋友到了美國,到了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我女兒問了一條我不懂回答的問題,就是「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作品都算是藝術嗎?」我最後回答說:「這是創意嘛。」(語氣略帶敷衍,全場大笑)
終身學習,受用無窮
另外,由於人類愈來愈長壽,同時知識愈來愈多,終身學習就成為了一種必要。我有些舊同學已經退休了,而我發覺跟退休的人談話會出現一個問題,他們會用以前的方法及數據去分析問題,坦白說已經落伍了,但我又不好意思直接提出來,畢竟這對他們來說是難受的。但除了落伍外,還有身體上出現的問題。最近有研究指出,所謂智商(IQ)並不是固定的數字,當人的腦袋受到挑戰,人的智商就會上升。所以請各位不要單憑一次的智商測試(IQ test)就釐定自己的終身能力。此外,如人一直不去用自己的腦袋,就會出現退化,所以我跟太太說不希望退休。終身學習是必要的,而我們一直提倡,要令學生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及興趣。我們教的不只是知識,還有這方面的培養。
世界上有很多變幻的時候,科技會衝擊及改變我們的生活,世界因貧富懸殊而變得更恨官仇富,政治及軍事上衝突連連。人的壽命延長,但同時要面對各種經濟、社會及自身的問題,要怎樣面對呢?我們應如何培養學生呢?這些都是要再思考的。
讓下一代培養正確價值觀
另一個我認為重要的,正是社會出現巨大衝擊的時候,今日的「贏」,可能是明日的「輸」,甚至有一些人會有感自己在一生中都不能與他人競爭。我們如何令小朋友將來更能適應這個社會?懂得競爭是首要的,但要教他們懂得如何「輸」。我想多點運動可能有幫助,因為團體的運動可以學會團隊合作,而且一定會有輸贏。現在世界有了智能通訊儀器,很容易令人變成「宅男宅女」,透過群體運動,可以培養團隊性格。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重點培養學生一些有關競爭的素質,例如堅毅,不輕易放棄(懂得「輸」),以及自信,但不自滿(懂得「贏」);同時要教導年輕人建立尊重團隊精神、尊重多元及領導力等價值觀。在未來世界,贏家只會佔少數,所以懂得「贏」及「輸」很重要。
還有是如何愛家人、愛自己及愛世界,這方面只能靠在座的校長、老師去身教,去示範如何愛下一代,讓他們有機會接觸一些較他們不幸的人,希望培養他們的愛心。價值觀的建立,需要由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承擔。
更重要的是,這個多變的世界容易令人迷失。我們應如何教導下一代理財,以及如何在激烈競爭之下,獲得內心的平安?我的體會是只能寄望宗教。世界愈來愈物質化,科技發達,如沒有良好的道德觀,會出大事的。中國幾十年來經濟發展蓬勃,這是人類的奇蹟,我們應該支持國家繼續發展。發展的道路主要是引進市場經濟,但大家要明白西方的市場經濟是伴隨着新教運動一同發展的,新教運動打破了很多當時社會的禁忌,所以造就了經濟迅速發展;但同時新教運動亦提倡每個人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這是西方到現在仍未出現大亂子的原因。中國有了市場經濟,但沒有了神,沒有了宗教,當人不怕天譴的時候,是很危險的。例如生活貧困的兒童,如果不相信有審判,不相信永生,他們大概只有幾條路,一是非常勤力的讀書(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讀書機會),二是做犯法的事,獲得很多金錢去享受生活,甚至可以用金錢凌駕法律。毒奶粉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他們欠缺道德的制約。因此,我認為中國最需要的可能是宗教。
最後,容我引用《聖經》的一句:「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約伯記28:28)
本文為梁錦松在香港校長中心周年會議上的發言,最近加以補充。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