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時亨:我希望在2030年見到的香港

2030年,我希望我們仍可維持一個公義的社會。
這次我演講的題目是2030年的香港。第一個問題會問的是,為甚麼時間要定在2030年而非其他時間呢?第一,大家可能不知道特區政府有一個2030年的報告,而這個報告早在2007年就發表了。一眨眼,香港已回歸了17年,過去17年發生了很多事,其實我們還有幾多個17年呢,只有兩個而已,之後2047就會到了。我們在過去的十多年,可以說是實行「一國兩制」的第一個階段,而由現在計起的16年可以叫做第二個階段。在2030年後,坦白的說,就只剩下十多年的光景。所以我認為緊接下來的十多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在未來的16年,不好好把握機會做好香港,可能到2030年就是我們的尾聲了。
還有另一個原因,到那時候我會是78歲。香港人的平均壽命有80多歲,如果我是一個平均數,我至少應該可以看到2030的到來,這一點是有點「自私」的。
我想在2030見到的東西,可以分為六個部分:第一,我想看到在2030年香港的年輕人更有拼勁;第二,我想看到 2030年的社會有更好的發展;第三,我想談談居住環境;第四是經濟環境;第五是管治環境;而第六就是其他重要的雜項。
為甚麼我要將年輕人放到第一位呢?因為年輕人是我們社會的棟樑。我們那一輩都要老了,我們要靠年輕人來發展這一個地方。可以想像的是,我現在說的話,影響力會隨時日而減退,所以我們要讓年輕人有更多機會發揮。我想見到2030的年輕人是怎樣的呢?我最希望他們會有拼勁。

年輕人不再拼搏

早前我接受一個訪問,我說:「香港的年輕人好像不再拼搏了。」以前的香港人是很拼搏的,例如我們以前是以「不放工」為己任的,如果老闆準時叫我們下班,我們就會覺得有不安全感,以為是自己能力不足,要被「炒魷」了。而現在,我們的年輕人卻很想達到 work-life balance ── 我不是要說時間上的問題,而是一個心態上的轉變,令大家的那一種 can-do 的衝勁好像沒那麼強了。我希望2030件的年輕人都是充滿正能量。甚麼是正能量呢?就是年輕人視挑戰為機遇的心態。現在的年輕人有一個趨勢,就是在遇上難題的時候大多會繞道而行,但是這一種想法會令人少了前進的力量。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曾講過:「樂觀的人會視挑戰為機遇;而一個消極的人卻會將機遇視為挑戰。」所以我希望2030年的年輕人都擁有正能量。
馬時亨認為,新一代好像不再拼搏了。(亞新社)
馬時亨認為,新一代好像不再拼搏了。(亞新社)

盼年輕人懂得感恩、尊師重道、孝順父母

我希望2030的年輕人是懂得感恩的一群。很不幸我見到今天的年輕人不太懂得感恩。他們會覺得每件事都是別人欠他們的,父母也不例外。在人生路上,懂得感恩是很重要的。
我亦希望2030 年的同學有尊師重道的精神,中國人常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敬師」就是一種品德的修養。我和陳文鴻教授在44年前遇上的老師,到今天我們仍是很尊重的,例子有陳坤耀校長,時至今日我們還是會不時見面,甚至會搞活動感謝老師。如一個人懂得去感激教悔過我們的人,他的品格應該不會太差。可是,尊師重道這個概念現已不受重視了,我在到中學演講的時候,見到學生竟然可以直呼老師的名稱,甚至報紙有報道學生打老師的事件。這個風氣是非常需要正視與糾正。
孝順父母亦十分重要。現在子女與父母兩代溝通不足,而情況在智能手機普及後更有惡化之勢。家庭暴力,兩代對簿公堂時有見之,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呢?整個社會的風氣彷佛退步了,甚至對至親也不能盡一點孝道了。
智能手機普及後令子女與父母的溝通愈來愈少,馬時亨希望年輕人可以多盡孝道。(亞新社)
智能手機普及後令子女與父母的溝通愈來愈少,馬時亨希望年輕人可以多盡孝道。(亞新社)
所以我想年輕人記住的就只有「感恩、尊師重道、孝順父母」十個字,如果年輕人可以有齊以上三項,社會就得以繼續改進下去,然後加上拼勁及正能量,我們社會的年輕人將會是多麼的美好!但除此以外,我對於同學們的兩文三語能力亦有點擔心,因為若語文學不好,將會削弱年輕人的競爭力,限制了他們可以到達的高度。而我亦想年輕人學習喬布斯(Steve Jobs)的一句:「Stay foolish,stay hungry」。其實這很重要,而且與我上文說的正能量及拼勁不無關係。
喬布斯在30多歲的時侯已可退休,但他憑藉理想及願景,一直做下去,直至50多歲才因身體關係不得不向我們告別。人們若可學習他對工作的熱誠,社會的能量就大了,進步也就會隨之而來。美國之所以能一直成功的原因,就是在於人可以把握不斷出現的機遇,大大地發揮所長。我希望這是在2030年可以見到的東西。

機會處處  要肯拼肯學

我今天的第二部分,是有關社會發展的思考。我希望2030年香港的社會,是大家可以看到充滿上流機會的地方。現在有很多人說社會沒有向上流的機會,這個觀點我不是十分同意:即使現今社會在某方面是多了限制,其實社會還是機會處處的,而我希望在未來會有更多的機會出現。換句話說,即使是低下階層,只要一個人肯拼肯學,就有機會成功。在我和陳文鴻長大的年代,坦白說,香港社會的狀況比現在差得多了。我自己小時候是住在板間房,但因為我有受教育的機會,所以就有向上流的可能。在工作的時候,我十分搏命,事事快人一步,就是要設法確保老闆會賞識我付出的努力。
在一個社會,讓大家感覺到有上流機會的氣氛是十分重要。現在香港很多人覺得上流機會減少了,就算受良好教育也不代表可以出人頭地。我希望在2030年的時候這個看法會被改變。當然我希望大家可以發出正能量,但這與上流機會是否存在是有關係的。

同舟共濟  互相守望

我亦希望到時的社會,會有同舟共濟的精神,如果大家有看過《歲月神偷》這套電影,你會知道街坊一起同枱吃飯,是以前的常態。以前在板間房內的同屋主會互相照顧,守望相助。但現在香港愈來愈少人提同舟共濟,個人主義泛濫。我認為社會需要重拾同舟共濟的精神,那我們就可以有凝聚力,繼續引領香港向前邁進。
街坊一起同枱吃飯,是以前的常態。(《歲月神偷》劇照)
街坊一起同枱吃飯,是以前的常態。(《歲月神偷》劇照)
我亦希望見到社會貧富懸殊可以收窄。但我認為要實現這個目標,並非單單是政府的責任。其實大家也應該同舟共濟,一同出一分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如是者社會上的氣氛將會大為改善,大家會感到社會是溫暖而非冷漠。
當然我亦希望有一個公義的社會。在這一方面香港到目前為此大致上仍運作良好,而我希望在2030年我們仍可維持一個公義的社會。
本文為馬時亨教授在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舉辦的「香港願景」論壇的發言
明天預告:背靠祖國 發展多元經濟
馬時亨教授(灼見名家傳媒)
馬時亨教授(灼見名家傳媒)
講者介紹
馬時亨於香港出生和接受教育,1973年取得香港大學文學士(榮譽)學位,主修經濟及歷史。歷任多所本地和海外銀行、金融及其他機構主要職位,包括美國大通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多美年證券行、摩根大通銀行、熊谷組和電訊盈科集團等,有豐富的財經金融事務經驗。2002年加入政府,任職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2007年出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2008年7月因健康理由請辭。2008年10月,獲委任為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名譽教授。2009年 7月,獲委任為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國際諮詢委員會成員。現為中國農業銀行獨立非執行董事、華潤置地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董事、和記港口管理非執行董事及中糧集團外部董事。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