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卦(山澤損)──湖之中有一座山

「山下有澤」會出「損」的意思,而君子見到損卦的卦名和卦象,得到什麼啟示呢?就是「懲忿窒欲」。如能做到「懲忿窒欲」則不但養德,而且養身,是值得從「損卦」吸收教訓的。

分說四十一:損卦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損卦由艮卦和兌卦組成,上「艮」下「兌」,「艮」為山,「兌」為澤,所以說「山澤,損」。

損卦的卦名,很直接。損就是減損的意思。至於為什麼「山」和「澤」,可會出減損的意思來呢,則有不同說法。

有人說,山在湖澤之中,如果湖水低落,則山體便更顯得高大。這個「損」,是針對湖澤來說的,而這個說法,大概源自《彖傳》的解釋。《彖傳》說:「損,損下益上。」《周易正義‧孔疏》說「澤在山下,澤卑山高,似澤之自損,以崇山之象也。」就是主這個說法。

但偏偏有人提出剛好相反的說法。山下有澤,澤水日日浸蝕山根,損害山體,是以卦名曰損。這個「損」,是針對山體來說的。這是高亨《周易大傳今注》的解釋。其實這個解釋,近似於他對剝卦的解釋。剝卦的《大象傳》辭說,「山附於地,剝」,意思是被剝蝕的山體跌在平地上,而這個損卦,則被浸蝕的山體掉在湖水中。

還有一說,就是山體與湖水俱被侵蝕,這個「損」,是兼指山和澤的。山體在湖中,「驚濤裂岸」,被湖水侵蝕是自然不過的事;但同時,被侵蝕的山體,掉在水中,因而湖便日漸淤積,容積便日減,好像現在的洞庭湖、鄱陽湖,湖面日小,蓄水量日少一樣。這個說法,似乎較為周遍。朱震《漢上易傳》說:「山下有澤,則山日以削,澤日以壅,有抑損之意。」便是這個意思。

從損卦得到的教訓

「山下有澤」,既會出「損」的意思來,而君子見到此卦名和卦象,得到什麼啟示呢?就是「懲忿窒欲」。易學家會就每一個字,找出它的「象」的根據,這裏不這麼做,只就這四個字來解說。

原來這四個字,宋朝的理學家視為非常重要。高高懸在朱熹講學的白鹿洞書院牆上,告示那裏的學生的學規,就有這樣一句:「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右修身之要。 」(《白鹿洞書院學規》)孔穎達《周易正義疏》把這四個字解得很清楚。他把「懲」字解為「止」,把「窒」字解為「塞」,「懲忿窒欲」就是「懲止忿怒,窒塞情欲。」他說:「夫人之情也,感物而動,境有順逆,故情有忿欲。懲者息其既往,窒者閉其將來。忿欲皆有往來,懲窒互文而相足也。」意思是說,人的情緒情欲,是隨着外物、環境而變化,因此會有忿怒的時刻,亦會有欲念高漲的時刻。忿怒發作時便要止息它,欲念未高漲時便要防範它。不管已出現未出現,已發生未發生,都是要止息防範的。

「懲忿窒欲」乃「修身之要」

為什麼忿怒和欲念都要加以止息防範呢?朱震《漢上易傳》說:「忿不懲則凌物,慾不窒則溺人,懲之然後平,窒之然後清,君子之所可損,唯此二者。」「凌物」、「溺人」、「平」、「清」,都是就着卦象中的「山」和「澤」來選用文字,實際的意思便是,如果不克制忿怒,便會欺凌別人,不控制情欲,便會自我陷溺,能克制忿怒情緒然後才能心平氣和,能克制欲念才會清廉高潔。他把「損」的對象,由「山」與「澤」,轉指為「忿」與「欲」了。朱熹也是這個意思。他說:「君子脩身,所當損者,莫切於此。」 (朱熹周易本義)「此」就是指「忿」與「欲」,亦因此在《白鹿洞書院學規》中指明「懲忿窒欲」是修身之要。再一次拿《大學》的八條目來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懲忿窒欲」不正是「正心」的工夫嗎,所以說是「修身之要」了。

這裏說一個「懲忿窒欲」的小故事。清朝一個學者,名叫俞樾,他說在舊書中發現一條可使五臟受益,卻病延年的良方,不敢自珍,公諸於世。這條神方,就是《易‧大象傳》中「艮」、「損」、「頤」三卦的《大象傳》辭。艮卦是「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損卦就是本文中所談的「君子以懲忿窒欲」;頤卦就是「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艮卦治心,因為多思傷心;損卦治肝和腎,因為多怒傷肝,多欲(男女之欲)傷腎,頤卦治肺治脾,因為多言傷肺,多食傷脾。照這三卦的《大象傳》辭的教導,不是心、肝、脾、肺、腎都得到好處,而能延年益壽嗎?

這雖是一個故事,但「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論語‧子張》)「懲忿窒欲」,不但養德,而且養身,是值得從損卦吸收教訓的。

布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