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孩子犯錯

家不是法庭,別只看對錯,家是講愛的地方,是培養歸屬感、平安感的原點。

處理孩子犯錯,父母該從「知、明、喜、行、慣」下手。

在談處理之前,讓我們先定義何謂對錯。對錯的前設是要在家裏訂立清晰而具公信力、經歷過時間考驗的規則。父母兩人的對錯原則必須一致,更不應朝令夕改。在這方面,我在右思維、在早教階段便向父母介紹《弟子規》,作為教導小朋友行為規範的起點,更把《弟子規》加進了學校的常規課程,讓孩子6歲前熟悉其內容。

對的事重複做,重複事用心做

《弟子規》是除《三字經》以外影響最大的三字句兒童訓蒙教材,由清朝的李毓秀编篡而成。原名《訓蒙文》,後改名為《弟子規》,全篇以儒家的忠孝思想為納,依次講解了如何對待父母、兄弟、長輩,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讀書求學的道理。我認為宗教由家庭主導,但為孩子建立信念與規矩,在香港的學校應參照《弟子規》。

父母、老師們的首要責任就是要讓孩子們「知」規矩,知道有《弟子規》這篇文章,最好在童蒙期,透過歌唱、朗讀的方式背下來。6歲前的孩子都有非凡的記憶力,就讓他們以「不求甚解」的方法先把這約1000字的文章背下來,這是基礎。

「明」就是明白,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對《弟子規》的內容有不同的理解,老師、父母該珍惜孩子4至12歲這階段,讓他們初步明白《弟子規》對他們的要求,而對他們而言,遵守這些規則又對他們自身有什麼好處。

「喜」就是喜歡。如何讓孩子喜歡《弟子規》?那一定是透過肯定與讚美。為人父母、老師不防加點演技,開首讚許他們背誦《弟子規》、再讚他們抄《弟子規》、見孩子跟從《弟子規》原則做事時再誇張一點去讚許他們。什麼人、什麼年齡都喜歡得到別人的讚許。

「行」就是行動,知而起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點一點、一步一步,先不求完美。對的事重複做,重複事用心做。

「慣」就是把《弟子規》對行為舉止的要求生活化,變成習慣。

犯錯是成長必經之路

回到如何處理孩子犯錯。養育一個孩子是做農業不是做工業,永遠不要存有一勞永逸之心。世上無不合格的孩子,只有沒盡其分的父母和老師。孩子犯錯是成長過程必經之路。在書本上學知識,人是透過犯錯、交智商稅才會變得有智慧。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孩子犯錯時,就讓我們跟自己悄悄地說:「太好了,讓我孩子成長的機會又來了,讓我演示做父母該有的情商的機會又到了。」記得,一個人的成長必須會有碰碰撞撞,得意失意。別因一些過錯而在親情上留下傷疤。

今年年初,國內的電影《您好!李煥英》勁收票房62億人民幣,最令我感動的是李煥英如何處理賈玲買假畢業證書騙她的那一段。賈玲在戲中提及成長過程犯錯無數,亦因如此,更讓她與母親難捨難離。家不是法庭,別只看對錯,家是講愛的地方,是培養歸屬感、平安感的原點。

何光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