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40年中,國際大國的政治領袖鮮少到台灣來,一直到最近因為美中關係的緊張,才出現幾位美國較重要的政治人物來台。「邊緣化」一直是常態,也是心中之痛。
當少數國際大師出現,來做旋風式的演講,我們就如獲至寶地,珍惜他們的諍言與贈言。《遠見》與天下文化曾做過些努力邀請他們──
- 哈佛大學米高‧波特教授指出:「提升全球競爭力的關鍵是開放社會。」
-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這是一個相互依存的經濟世界,包括要與敵人共舞。」
- 英國管理大師漢迪:「追求第二條成長曲線。」
-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海克曼:「兩岸經貿關係愈密切,台灣愈安全。」
- 《第五項修練》作者彼得‧聖吉:「學習型組織中,不可低估群眾智慧。」
整理近幾年訪問過台灣的趨勢大師奈思比,留下幾個重要論點,值得大家重視:
1. 尋找新機會比解決舊問題更迫切
這是他《定見》(Mind Set)一書中第9項的引伸。他十分清楚兩岸政治的僵局,站在他全球經濟資源整合的視野,他認為「台灣因為相對小,一定不能放棄利用相對大的中國的資源與市場。」他接着說:「如果兩岸有直航,每次去大陸就很容易來台灣;台灣有這樣好的地理位置白白地設限太可惜了。」、「放棄好機會是決策者──公部門與私部門──最應當避免的。爭取自由貿易協定就是創造新機會。」
2. 投資教育最重要
他認為:「教育是一個國家長期繁榮與強盛的根源,台灣已經有相當好的人力資源,但還要培養更多頂尖人才。」
他說:「我曾經在哈佛大學、康乃爾大學、莫斯科大學教過書,也在南京大學教過書。最好的學生在南京!」
這真是難以置信的評比!這提醒了我們政府不要只買槍炮來保護下一代,更要投資教育來培育下一代。我們的年輕一代,更要自己爭氣,力爭上游!
3. 走向世界
他很清楚在四小龍中,台灣已掉到末位。他在每一個場合都提醒台灣:「走向世界。」(”Join the world.”)
「走向世界」正就是近年來《遠見雜誌》一再強調的「接軌世界」。台灣的政府、企業、人民要謙卑地、全面地,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他們的高標準與高典範。那些文明社會的普世價值包括了平等、正義、人權、法治;也具體地包括了政策透明、官員廉潔、行政中立、企業責任、公民參與、生態關懷。 戴著「意識型態」的鏡片,只看得到選票與權力。
歷史會記載戰後的台灣,因經濟成長崛起,因權力貪腐衰敗;歷史也會記載:民主使台灣抬頭挺胸,選舉使台灣無地自容。 一旦視野上、心態上、做法上走向世界,就會立刻警覺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台灣要格外努力。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