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的舊文宛如描述當前的現狀,那不是作者的遠見,而是多數人的冷漠;但也無形中推動了「與時俱進」的迫切。
一、經濟自立最重要
沒有一個現代人不嚮往「獨立」——尤其是思想與行為獨立;甚至拋頭顱、灑熱血,就是要爭取政治獨立的民主體制——自由、人權、法治等。自己在關鍵40年歲月中,幸運地生活在美國中西部校園中;又何其殘酷地看到美國近十年來政府運作的衰落!
本文的「獨立」,是指經濟上的「自立」。在市場經濟運作下,如果個人沒有經濟上的自主,那會比失去政治上的民主更痛苦。「一錢逼死英雄漢」是小時候在中日抗戰中就記得的一句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史丹佛大學演講時,形容1960年代初期大陸的貧窮。他說:「因為吃,我曾經喪失過自尊;因為吃,我曾經被別人像狗一樣地凌辱;因為吃,我才發憤走上創作之路。」因此,古今中外「窮」是最可怕的敵人。
二、自立從幼年開始
要培養經濟自立,我提出人生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求學階段,自己的功課自己做。
第二階段:踏入社會,自己的工作自己找。
第三階段:建立家庭,自己的幸福自己建。
第四階段:事業奮鬥,自己的舞台自己創。
第五階段:夕陽餘暉,自己的晚年自己顧。
學習「自立」最重要階段,是從幼年開始:從小就要養成自己動手、動腦;流汗、流淚;用力、用心。親人、師友、同學、同鄉、同事都可以當「推手」,但自己必須要上台演出,走在第一線。別人可以幫忙,但不能替代。臨門一腳要靠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名片不是家世,而是自己的本領——學識、技能、人品、態度的總和。這些資產是不能以遺產方式來自上一代,下一代必須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
人生經濟自主的五個階段,必須循序而進:
- 從幼年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 踏入社會,體驗社會冷暖,調整心態,急起直追。
- 建立家庭要「腦中」有事業,「心中」有父母,「情中」有配偶,「胸中」有大愛,「家中」有書房。
- 事業奮鬥進入中年之後,更要發揮抱負,勇往直前。
- 進入晚年,盤算一生儲蓄,除了部分給子女外,要在有生之年捐獻給母校、社區、公益機構,需要協助的陌生人,「捨」的喜悅遠大過「留」的滿足。
三、對付複雜就要簡單
信服了「簡單」,就少了貪婪,就不會贏者通吃,就不再會惡化貧富差距。
在全球化時代,早已進入「與時俱進」的複雜環境中,對付複雜只有靠簡單。
面對牛毛般的法規,簡單的對策就是「不觸法」。面對利益輸送的引誘,簡單的對策就是「不參與」。
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產品,簡單的對策就是「不動心」、「不出手」。
仔細觀察這個社會,該簡單的就從不簡單,該複雜的就一定超複雜。
40多年前經過東京想買一台相機,陪伴的日本友人說要買就買Nikon。他說:「上面的配置可用於專業攝影。」當時充闊花了600多美元,上面的很多功能到今天還沒有碰過。
30年前微波爐在美國上市。銷售人員說服內人買了一個多功能的RCA(也是600美元左右)。上面有各種烹調的處理:香腸、火雞、馬鈴薯……這麼多年來只用過它二個功能:加溫及解凍。
四、邊際效用遞減
相對於大家稱讚的「附加價值」(value added)這個名詞,我要提倡相對地「功能減少」(functions reduced),因為目前很多產品的功能已經不少,新功能的邊際效用在加速下降。
「功能減少」的精義是:去蕪存菁。減掉效用低的附加功能是加分,而非減分。把「減」廣泛地用在生活層面,就會產生「少」即是「好」的微妙變化。
減肥的人與提倡環保的人最能欣賞”Losing is gaining”及”Less is more”。傳統上「多多益善」是貧窮社會的嚮往;環保社會的正確思惟是「少少為佳」、「適可而止」或「淺嚐即止」。
五、簡單之美
簡單是多與少,大與小之間的平衡選擇。我對「小」感到不安,從小格局到小確幸;更怕「大」,就絕少去大百貨公司、大賣場、大餐廳;更不敢見大場面、參加大典、見大官及大富豪。「小」使我失望,「大」使我怯場,只有「大格局」使我興奮,「複雜」也使我心煩。心中有一把自我節制的尺,就會從容。現在更嚮往各種形式的「分享」,看過人間滄桑,人生的最後道路上,應當充滿「分享」的路標,那真是美麗的提醒。
思慮到永續發展,就不要耗盡資源;思慮到貧富差距,就更要資源共享;這一切都要從化繁為簡做起。信服了「簡單」,就少了貪婪,就不會贏者通吃,就不再會惡化貧富差距。簡單不僅美,更變成美德。
法國學者皮凱提來台演講,掀起了徵稅議題。西方人在討論納稅時,多數認為除了「公平」,更要「簡單」。富人有貢獻,但要多付稅,少抱怨。
對那些用腦動筆的人,如果有人說:「你們的想法很簡單」,千萬不要生氣,他們是在指你們的文字「簡」潔、行為「單」純;在這複雜的社會中,還有比這個更好的稱讚嗎?
如果長者們,還能言行一致地與時俱進,那就令人肅然起敬,更「不簡單」了。
原刊於《遠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