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SPAC有哪些風險?

作為投資者,事先做好盡職調查或適度投資,是管理風險,同時保持回報的關鍵。

如果投資SPAC,應該注意的風險有2種。

保薦人的風險:投資於SPAC就等於投資於保薦人的信譽。 作為投資者,應該留意SPAC背後的管理團隊能力。

這些團隊或個人可能本身非常有名,但是在尋找投資機會和與他們計劃通過SPAC上市的公司進行合同談判時,可能並沒有經驗豐富的經驗。 此外,由於SPAC的監管比傳統的IPO(通過投資銀行)要輕鬆得多,利用SPAC保薦人的聲譽發生欺詐行為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所以對於投資者來說,建議對保薦人進行盡職調查,或者選擇有良好業績的保薦人(最好是SPAC,但至少是在投資領域)。

過度湧入的現金: 據估計,美國有333家SPAC(1040億美元)仍在收購在未來1-2年內上市的目標公司,從基本的供求關係來說,優質目標公司的供應量有限,而需求量卻在快速上升,那麼優質的企業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達成對自己更有利的併購交易條款,這就意味著投資的上升空間減少了。

另外,大多數SPAC需要在2年時間內確定目標公司,完成合併。如果他們無法在最後期限前完成,保薦人通常會將資金返還給投資者。但是與其返還資金,很多保薦人往往會決定和一家質量可能未達標的公司合併。

如果投資者不同意合併目標,可以拿回他們的資金,但在某些情況下,如果投資者沒有投票反對合併,他們可能無法退出SPAC交易。此外,大多數投資者對投資的細節了解有限,很難判斷一家公司是否低質。

亞洲的SPAC市場

雖然亞洲的SPAC不能在香港、新加坡或中國大陸等亞洲股票市場上市(可能將會需要在美國上市),但亞洲SPAC的熱度已經開始展開。 新加坡交易所首席執行官(CEO)Loh Boon Chye本週表示,他們希望在今年通過SPAC IPO在新交所上市。

日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政府已要求港交所及監管機構研究推動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在香港上市,希望增加新集資渠道,同時保護投資者。

儘管SPAC暫時不能在香港上市,但令人驚訝的是,香港已經是亞洲最大的SPAC活動市場,並將成為美國以外最大的SPAC市場(按交易額計算)。

最近香港億萬富翁李澤楷與美國億萬富翁Peter Thiel(第一個投資Facebook的外部投資方)早在10月份就成立了SPAC——Bridgetown Holdings。

據報導,該公司的目標是與印尼電商巨頭Tokopedia合併,而Tokopedia已經將軟銀、谷歌和新加坡政府投資部門淡馬錫控股作為其私人投資者。兩人剛剛成立了第二個SPAC,命名為Bridgetown 2 Holdings,目標是東南亞的新經濟、金融服務和媒體公司。 據報導,由於美國優質企業上市供應有限,許多SPAC的主要保薦人都在尋找中國大陸的優質目標公司。

世界上一半的獨角獸企業(私營初創企業的超過10億美元估值)都位於中國,再加上強勁的收入增長和潛在的市場規模,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的目光。中國投資者也會密切關注美國SPAC的情況,我們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看到一波中國保薦人推出SPAC的高峰。

最後,給投資者們一些建議,金融市場正處於一個打破常規的轉折點。 以往金融市場都是機構投資者的遊戲,而現在每天都有數百萬新散戶的加入。近期的GameStop事件,還有SPAC的激增進一步體現了這種道理。

雖然我不認為市場馬上就會出現「泡沫化」,但現在變化往往非常「猛烈」。 2021年的市場波動性都會增高。無論是SPAC還是傳統的IPO,都將提供動力,將金融市場再次推高。但是動力往往是雙向的。 隨著公司以更有利的估值上市的誘惑,到保薦人通過SPAC獲得大額報酬,SPAC領域也會出現低質量保薦人和公司的爆倉。

作為投資者,事先做好盡職調查或適度投資,是管理風險,同時保持回報的關鍵。

SPAC投資機遇與風險 2-2

SPAC投資機遇與風險 2-1:SPAC讓私人企業「借殼上市」

張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