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美記者《紐時》撰文:拜登應擺脫特朗普影響 實施5點對華新政

美國資深中國事務記者、曾在中國居住20年的張彥(Ian Johnson)在《紐約時報》撰文,批評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似乎全盤接收特朗普強硬的對華政策,坦言如此下去只會令美中關係繼續惡化。

中美兩國3月18、19一連兩日舉行高層戰略對話,外界期望通過對話,中美關係會有轉機,不過雙方開會期間均展現強硬態度,火藥味十足。美國資深中國事務記者、曾在中國居住20年的張彥(Ian Johnson),曾憑藉對中國的報道獲得普立茲獎,他前日在《紐約時報》撰文,批評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似乎全盤接收特朗普強硬的對華政策,坦言如此下去只會令美中關係繼續惡化,他呼籲拜登政府立即採取5項行動重修對華關係,以免美中關係繼續惡化下去。

張彥的文章,題為〈拜登先生,對中國說夠「狠話」了〉("Mr. Biden, Enough With the Tough Talk on China"),開宗明義就指拜登從特朗普政府承繼了「混亂且不一致」的對華政策。

唇槍舌劍可以休矣

他慨歎,儘管人們都預測這次在阿拉斯加舉行的美中高層戰略對話,不過是一個給美中雙方各自表述立場的機會,可是卻連這樣低的期望都未能達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只一再說華府「對中國政府的行為深表關切,包括在新疆、香港、台灣、對美國的網絡攻擊,以及對盟國的經濟脅迫」。他指中國的行動「破壞了維持全球穩定的基於規則的秩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則回應,美國才是網絡攻擊的「冠軍」,而且「美國許多人實際上都對美國的民主幾乎沒有信心」。

張彥認為,這些「刺耳的唇槍舌劍」只會令美中關係更加危險地惡化下去。雙方似乎都陷入「必須看起來、聽起來都強硬」的陷阱,或許這種立場在國內會有良好作用,但也會阻礙真正要做的事情,即與對方進行切合實際的接觸。

蕭規曹隨沒有好處

既然兩國政府都已闡明了自己的立場,張彥指出,美國應該選擇一種高姿態、尋找緩解對峙的辦法,即扭轉特朗普政府的一些不留退路的措施,例如終止學術交流、驅逐中國記者和關閉領事館等。可惜,迄今為止,華府的行動很大程度上還是遵循特朗普政府的做法。

上周,華盛頓又制裁了24名中國官員,理由是他們參與打壓香港的政治自由。然而這些官員執行的任務是「中國共產黨集體下達的」,制裁他們「完全不會改變北京的行為」。

布林肯在本月初將台灣稱為「國家」,但是美國歷屆政府都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且想方設法避開「國家」之類容易惹麻煩的措辭。特朗普政府離任前卻反其道而行之,如今,拜登政府似乎正在步其後塵。

拜登重新調整美國對華政策最有效的嘗試,就是重新拉攏美國的盟友。例如拜登和日本、印度和澳洲的領袖強調,要採取一致的行動來抗衡中國擬擴大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

然而,這並沒有解決中美之間主要的問題,例如如何解決特朗普政府的貿易制裁措施;美國認為中國在南海的軍事擴張;如何處理美國對台軍售;如何處理像華為這樣的中國科技巨頭──這些公司向西方提供價格廉宜的技術,但被懷疑是中國情報機構的特洛伊木馬。

停止詆毀孔子學院

張彥指出,為了扭轉兩國關係的下滑趨勢,需要立即採取以下5點措施:

一、 拜登政府應提出重啟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和富布賴特(Fulbright)獎學金計劃,這是美國人過去幾十年來了解中國的兩種主要方式。特朗普政府為了孤立中國,將兩者取消了。然而這除了損害美國培養新一代學者和分析師的能力之外,沒有任何成果。

二、 美國政府應停止詆毀中國的孔子學院。孔子學院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文化中心,就像其他國家的教育機構,目的只為樹立自己國家良好的形象。應該允許孔子學院像德國的歌德學院或英國文化協會那樣辦下去。

三、 拜登政府應該允許一些被特朗普政府驅逐的中國記者回到美國──北京也應該同意讓美國新聞機構認可的新聞工作者回到中國。

四、 應取消對希望前往美國的中共黨員簽證限制。中共有大約9000萬黨員,大部分是從事普通工作的公務員,不是一些需要制止的邪教信徒。

五、 應邀請中國重新開放休士頓領事館,中國政府應該會允許美國重新開放被關閉的成都領事館。

張彥指出,這些措施微不足道,但可能是建立互信的有意義的步驟,並為一些棘手問題——包括武力威脅台灣、南海爭議或商業間諜活動──進行更具建設性的交流鋪平道路。

他認為,溫和的步調可能看上去不夠果斷,但和強硬的做法相比,最終能讓現實政治成真。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