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落馬」 網紅落井下石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其金融體制及相關法律健全,內地數碼經濟現在所遇到的問題,部分是香港政府在推動金融科技產業過程中所預料到的。

商業社會就是那麼殘酷。馬雲於去年第四季之前,在國內外市場叱吒風雲,曾經是中國首富,屬千千萬萬年輕人的偶像。可是去年11月,螞蟻集團在上海及香港同時上市的計劃遭中央政府拖下馬,臨時被煞停,事件令這位電子商務奇才的名譽一落千丈。

馬雲近期遭內地傳媒猛烈批評,霎時間,他就像被人從天堂一下子拉到地獄來。不少內地科技界傳媒對馬雲落井下石,諸多批評。筆者認為這些評論雖然未能盡信,但當中內容很值得香港官、產、學、研各界借鑑。

有內地網紅批評中國電子商務企業嚴重地觸犯了以下之七宗罪,認為阿里巴巴(09988)作為行業的先行者,實在難辭其咎,而「阿里之父」馬雲是背後的始作俑者。

批中國電商犯七宗罪

(1)侵佔實體經濟利益。自馬雲1999年成立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平台以來,中國內地商家對顧客(B2C)商業模式起了顛覆性的變化。

今時今日,所有與衣、食、住、行的產品和服務都可以在網上購買,包括衫褲鞋襪、外賣、住房、高鐵車票等,消費者都能足不出戶透過應用程式買到,非常方便。不過,方便的背後卻換來全國實體經濟的崩潰,很多實體商店因此倒閉,無數市民失業,甚至破產。

(2)打爛小商販的飯碗。電商公司不斷地擴充業務,透過社區團購的商業模式,充分利用「買家優勢」(Buyer Advantage),以壓低入貨價格,使本來已是以薄利為生的小商戶之利潤微上加微。

然而,同一貨品的市價卻維持不變或甚至乎提高,電商從中獲取更豐厚收入。再者,不少微型商戶在無利可圖之下,被迫結業。這情況與國家「精準扶貧」的目標背道而馳。

(3)不公平推銷,「唔熟唔食」。電商利用大數據分析「殺熟」的行為,愈來愈普遍。電商藉着分析客戶的數據,對熟客實行價格歧視的銷售,如此這般,同一件貨品,電商售予老客戶的價格往往高於新用戶,從這不公平的手段獲取更高利潤。

(4)假貨橫行,消費者被蒙騙。大型電商平台採用的網上推銷技術日新月異。電商廣泛利用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去分析消費者的背景、經濟狀況、生活習慣等,試圖了解消費者的購物文化,然後進行個性化的產品推銷。

推銷手法五花八門,更有不良電商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來欺騙客戶,例如居住在偏遠地方的客戶一般怕麻煩,較少會投訴或退貨,因此平台便會刻意推薦一些次貨給他;又例如,面對崇尚名牌的低收入客戶,系統會向他推銷贋品。據悉,去年雙11「光棍節」期間,次貨及贋品佔總銷量高達三分之一。

(5)農產品檢測敷衍,危害百姓。大型電商利用社區團購方式,迫使小農戶以廉價出售農產品(例如蔬菜)。與此同時,有電商欲盡快把農產品出銷,不惜自行檢測農產品,但由於水平參差不齊,極度容易出錯,構成食物安全風險。

(6)鼓吹網民過度消費,先使未來錢。由於網上購物「一鍵可得」,消費者在網上購物時往往難以節制,不惜四處借貸來滿足其購買慾。正因如此,在「光棍節」期間,螞蟻集團旗下「借唄」公司看準機會,主動出擊向缺錢客戶伸出援手,提供小微貸款,以鼓勵市民亂花錢,使他們養成借錢度日的壞習慣。然而,這種情況不禁影響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策略的進度。

(7)引狼入室,搶奪中國市場。2017年,根據阿里巴巴集團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上市招股書顯示,美國雅虎持有阿里巴巴22.6%股權、日本軟銀持34.4%股份,而管理層、僱員及其他投資者持股比例合共約為43%,當中不乏外國投資者。由此看來,阿里巴巴、淘寶、天貓、花唄、借唄、螞蟻等企業在內地的營商策略深受外企影響。長此下去,中國的電子商務、數碼金融等市場不排除會被外企操控,不利中國經濟長遠發展。

須完善監管數碼經濟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其金融體制及相關法律健全,上述內地數碼經濟現在所遇到的問題,部分是香港政府在推動金融科技產業過程中所預料到的。港府於2018年發牌給本地虛擬銀行時,制定嚴謹的監管守則,維護市民用戶之利益。

若然中央政府能夠早些做好監管的話,數碼經濟發展便能得以受控,避免了像螞蟻集團上市臨門被煞停的混亂。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