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最近一致通過推薦科興疫苗予食衛局作緊急使用。有別於特區政府一直以來的疫苗政策,科興疫苗目前只有第一和第二期數據刊登醫學期刊《刺針》,委員會的解釋是科興向委員會提交的第三期數據已足夠讓專家評估,若待醫學期刊完成評審再刊登,才交委員會審批,「中間會浪費時間」。鑑於這次前所未見的疫情,加快批准科興疫苗是「效益大於風險」。
「效益」應該如何計算?「風險」如何評估?專家們都沒有說明。我幾個月前曾經作了一個簡單的計算,得出美國加快疫苗審批「效益大於風險」的結論。今日我就重施故技,簡單地為科興疫苗的效益和風險算算帳。
成本效益知多少?
我們只以死亡數字來衡量成本效益吧。自年初以來香港平均每星期因疫症死亡人數大約是1至2人左右,政府沒有公布近月的「非正常死亡」人數,我們就假設間接因疫情死亡的數字是疫症死亡的五倍,再假設科興在兩個月內(即8星期)可以提供足夠的第三期數據,並在醫學期刊發表結果,那麼政府現在繞過程序加快批核科興疫苗,就預期可以救回約80人的性命。
然而,科興疫苗據報整體保護率最高只有約60%,省卻8星期的等待其實可能只能救回約50人的性命。以香港750萬人口計,再假設只有約50%的香港人接種科興疫苗,那麼科興疫苗只要有超過0.001%的死亡率便不符合成本效益。
接種疫苗可加快經濟復甦?
當然,這只是十分粗略的計算,當中的假設亦可以有不少斟酌的地方,另外,亦有兩個因素我並未有考慮在內。一個是香港在未能全面為市民接種疫苗的期間,能否解除所有限聚令和禁堂食令等抗疫措施?另一個是其他疫苗到底何時才能到港?一方面,接種疫苗可以加快經濟的復甦,提早批核科興疫苗有一定道理;但另一方面,輝瑞疫苗據報3月就能抵港,提早接種科興疫苗的效益似乎又要打一些折扣。
再重申,這個只是一個簡單的成本效益計算,專業分析還是留待委員會的專家教授來提供。為了提高市民對科興疫苗的信心,希望專家教授能向大家多作解釋為何加快批准科興疫苗是「效益大於風險」,而不是一時以輝瑞和科興疫苗是「蘋果和橙」不能類比,一時以「私人問題唔答,唔應該將問題政治化」這些藉口來敷衍大家。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