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一書係由白崇禧將軍之子──名作家白先勇耗費20餘年心力而成,2020年同步在中、港、台三地出版。白先勇教授在台北接受本社專訪,娓娓道來他父親與蔣介石長達40年數度分合、極端複雜糾結的愛恨關係。感謝台灣慈濟團隊協助拍攝,影片分三集播出。本文為《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一書之序,因文長,配合影片分四次刊出,此為第三篇。)
國民黨在大陸失敗,中外歷史學者、軍事專家,論述多矣,原因雖然多元複雜,但近年來大家一致的看法是,國民黨在軍事上的錯誤,乃造成大陸失敗最直接的原因。國軍的戰略一誤再誤,三錯四錯,造成國軍在東北、華北、華中節節敗退,終至整個大陸失陷,撤退台灣。北伐、抗戰,國軍在戰略上沒有犯大錯誤,所以贏得最後勝利,這兩個階段,三軍統帥蔣介石與其參謀長白崇禧在大方向、大戰略上是一致的,而在國共內戰階段,蔣介石與白崇禧對剿共的戰略觀點,卻處處牴牾,最後牽動大局,致使國軍在大陸失敗。本書第二冊《國共內戰》便聚焦在蔣、白關係如何影響國共內戰上。
戰後國民政府改組,父親白崇禧出任國防部長,名義上仍是國府主席蔣介石的最高軍事幕僚長,然而軍政軍令實權卻在參謀總長陳誠手上,參謀總長直接聽命於蔣主席,不受國防部拘束。蔣介石命令陳誠制定許多政策,國防部長白崇禧皆不得過問,甚至統帥部開官邸作戰會議,擬定剿共計劃,國防部長常常未受邀參加。蔣介石如此安排,到底對陳誠及白崇禧還有親疏之分。蔣倚重白, 深知其長才,但白終究並非嫡系,蔣對他仍是無法百分之百信任。
貿然裁軍,動搖軍心
戰後開始國軍與共軍的比例是五比一,500萬比100多萬,國軍有空軍、海軍,有的軍隊是機械化美式配備,軍備上遠優於共軍,而且國軍有八年與日軍戰鬥的經驗,可是短短不到四年,卻被靠游擊戰起家的共軍徹底擊垮。
一開始參謀總長陳誠的幾項措施便犯了大錯,戰後馬上裁軍,一些非嫡系的部隊,以及所謂游雜部隊,受到大幅裁員,這些正式或打游擊戰的官兵抗戰八年,為國賣命,一旦除役,流離失所,生活無著,後來這些有戰鬥經驗的官兵,大量倒向共軍,成為共軍的生力軍。國防部長白崇禧極力反對,他認為國共戰爭正在進行,貿然裁軍,動搖軍心,此乃兵家大忌,北伐裁軍,曾引起中原大戰,就是教訓。有數百名將校級的軍官,被裁員後,悲憤莫名,一齊奔往南京中山陵哭陵,向國父孫中山哭訴。裁軍這樣重大的政策,必然是蔣主席授命參謀總長陳誠執行的。1946年南京開國軍第二次整編會議,國防部長白崇禧在會中公然反對裁軍,蔣介石主席馬上出面阻擋稱:這是政府的既定政策。國防部長反對無效。
抗戰勝利,中國列為世界五強,蔣介石的聲譽在國內外都達到巔峰,返都南京之日,全國人民萬眾歡騰,蔣委員長被視為「抗日英雄」、「民族救星」,在勝利氛圍的陶醉下,蔣介石以及國軍中許多將領都大大的低估了共軍的實力與潛在的危險。父親白崇禧是少數深知共軍的將領,他一直認為共軍是一支有組織、有信仰、有外國勢力(蘇聯第三國際)支援的軍隊,不容小視。他不僅反對戰後裁軍,他還主張戰後立刻全面剿共。他這樣的認知,與蔣介石後來許多措施南轅北轍,格格不入,埋下兩人最後衝突決裂的原由。
勝利來得突然,接收失地是國民政府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戰後國共兩軍都搶着接收。戰時國軍部隊多移往西南,北方軍力空虛,而共軍的游擊部隊滿布北方。父親盱衡當時狀況,向中央建議:對待中國境內百餘萬日軍,先接收,後繳械,命令日軍暫時防守據點,等國軍到達接收後再繳械,這樣便可阻止共軍乘虛而入。中央蔣主席未採納,一聲令下,全體日軍繳械,北方真空地帶,共軍源源而入,搶先佔據了要津。
東北接收是國共內戰國軍一大敗筆,直接影響國共勝敗的大局。其中又牽涉到蔣介石與白崇禧兩人對東北戰略分歧而引起的衝突。
搶奪東北,國共對戰
東北背靠蘇聯、北韓等共產國家,地緣政治重要,天然物資豐富,重工業有深厚根基,有中國「生命線」之稱,也是中國的「火藥庫」,中日戰爭「九一八」便是從東北開始。戰後接收,東北是國、共必爭之地,日本甫投降,中共馬上派遣他們頭號戰將林彪率軍水陸兼程搶進東北,藉着蘇聯支助,很快佔領北滿哈爾濱等大城,並南下進佔長春、四平街。國軍亦不遑多讓,以空運、海運, 將國軍中幾支王牌軍,如孫立人的新一軍、廖耀湘的新六軍,陳明仁的七十一軍,派到東北,由蔣介石愛將杜聿明出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負責軍事指揮。國軍佔領瀋陽等南滿大城,與共軍你來我往頻頻衝突開戰。
1946年春夏之際,國軍與共軍在中長路上搶奪戰略重鎮四平街,拉鋸月餘。蔣介石特派當時已內定為國防部長的白崇禧往東北督戰,白臨東北,國軍士氣大振,三天(5月17至19日)攻下四平,林彪部隊大敗,急速往北倉皇撤退,時南京情報得知長春城內潛伏6000蘇聯紅軍,蔣介石下令東北國軍不得過遼河,以免引起國際事件。白崇禧身在前線,認為機不可失,不顧南京蔣的指示,拍板下令杜聿明追擊林彪敗部,直取長春。22日白飛回南京向蔣介石匯報,連夜趕出一份1400餘字的〈意見報告書〉上呈蔣主席。
這份報告書的主旨為國軍於四平街一戰大獲全勝,應趁勝追擊林彪敗部,徹底解決東北共軍,通篇文字流露出一種「時不可再」、良機稍縱即逝的急迫感:「倘能一鼓掃蕩,不難根絕,若予以喘息機會,任其利用山嶽地帶及裹脅伎倆,並獲得北滿豐富資源,及與外力成犄角之勢,則東北前途恐將不免釀成南北朝之局勢。」因此,解決東北問題,必須「下最大決心,在最短時間,謀徹底解決。」同時在報告中提出多項建議,最重要的是「立即編組民間武力」,收編東北偽軍。
白崇禧在廣西以訓練民團著名,他建議在東北建立300萬民團,包括30萬受過日本關東軍訓練的偽軍, 做為安定東北的基層力量。這份報告書提到「時機」、「立即」、「以免貽誤事機」等時效字眼,共有12處,可見白崇禧認為當時東北戰況火急萬分,已到關鍵時刻。可惜這份報告書未受到蔣介石應有的重視,白崇禧提出關鍵性的建議,蔣未採納,而且對東北軍事的戰略,與白背道而馳,最後導致東北陷落,影響內戰。時馬歇爾在中國調停國共內戰,對蔣介石頻加壓力,而蔣本人對林彪共軍做了錯誤的判斷,鑄成東北戰事,全盤皆輸。
徹底肅清 VS 以戰逼和
5月25日,蔣介石與白崇禧同飛東北瀋陽,抵達之日,國軍已攻下長春,林彪部隊狼狽往哈爾濱北撤,國軍繼續分三路追擊,孫立人部新一軍追過松花江進至雙城,離哈爾濱不足100里。在此關鍵時刻,蔣介石與白崇禧皆北上至長春,白向蔣請纓留駐東北,繼續督戰,將北滿幾個大城哈爾濱、滿洲里、佳木斯一一拿下,「將林部殲滅或驅出東北境外,以永斷禍根。」白晚年口述歷史如此記載:
蔣先生說:「六月一日國防部成立,你回去接事,你的意思,我交杜聿明去做。」我說:「委座在此,我也在此!」他當即說:「你在此,若馬歇爾問你是否要繼續追擊,你不好說話,你回去,我在這裡,可以推到我身上,所以你還是回去。」此來,我只得返京就任國防部長。
事實上蔣介石並沒有命令杜聿明按照白崇禧的建議發動國軍直取哈爾濱,徹底剿滅林彪部隊,相反的,蔣介石於6月6日突然下停戰令,預備與共產黨重啟和平談判。本來林彪部隊已經準備撤離哈爾濱,這樣一來,獲得喘息的機會,以北滿哈爾濱為基礎重整旗鼓,半年間便南下攻打國軍佔領城市,接着遼瀋大戰,吞噬47萬國軍精銳。林彪兵敗本來只剩幾萬殘部,改成四野,後膨脹成百萬大軍。1949年,這支軍隊破關南下,一直打到海南島。
1956年,四平街之役十年後,白崇禧在台灣因受特務跟蹤,上蔣介石密函,特別檢討東北戰爭失敗,指出四平街林彪兵敗「死傷慘重,潰不成軍」:
若照職原訂計劃,繼續窮追,本可將其消滅於東北境內,以免該非後來在東北接收蘇軍繳獲日本關東軍50萬人之優良裝備,為我第一勁敵。同時我可將東奔國軍精銳調進關內,形成重點使用,剿匪軍事,或可改觀。
最後白如此感嘆:「往事追維,真令人痛心疾首者也。」
同年,蔣介石在他的《蘇俄在中國》中也檢討東北軍事,對於他在1946年6月6日頒發的停戰令,對東北戰爭的影響做出這樣的結論:
從此東北國軍士氣就日漸低落,所有軍事行動亦陷於被動地位。可說是這二次停戰之結果,就是政府在東北最後失敗之唯一結果。
蔣、白兩人不約而同對東北戰爭做出一樣的結論。而白崇禧對林彪部隊「徹底肅清」與蔣介石「以戰逼和」的方針南轅北轍,導致東北戰爭失敗,影響整個內戰。東北失敗,是蔣、白二人因戰略不同而動搖國本最顯突的例子。
父親晚年在台灣曾數度跟我談論起1946年東北戰爭,提到國軍沒能直取哈爾濱,徹底肅清林彪部隊,功虧一簣,影響內戰大局,不禁扼腕頓足,激憤之情,溢於言表,那是他戎馬生涯最大的憾恨。
白助桂系,鴻溝日深
1948年初,國共內戰,國軍已漸漸處於劣勢,在此戰事逆轉的關鍵時刻,國民政府卻突然宣稱要實行憲政,開國大代表會議,選總統與副總統。父親白崇禧一開始便反對此時行憲,他認為內戰正在進行,行憲選舉,徒造內部紛擾,而且共產黨控制相當大的土地人民,開國民大會沒有共產黨參加亦缺乏代表性。但蔣介石為了表現民主而行憲,並未聽從白的諍言。時任北平行營主任的李宗仁突然宣布要出面競選副總統,白崇禧大吃一驚,急忙派程思遠等人至北平勸阻。白知道蔣介石絕不願意桂系領袖人物李宗仁出來選副總統,他心中已有人選是孫科。白擔心如果李敗選,固然難堪,如果勝選,蔣會遷怒桂系,尤其是他自己首當其衝。李宗仁背後有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John Stuart Leighton)等慫恿,因此選副總統意願甚堅。
白基於私交及桂系淵源,只得出面幫李宗仁競選。副總統選舉,幾經風波,李宗仁以100多票險勝孫科。孫科敗選,蔣介石大怒,顏面盡失,黨內國內聲威重挫。蔣在1948年4月29日開票後寫下日記:
(午後)一時回家,得決選報告,哲生(孫科)落選,乃從來未有之懊喪也,非只政治上受一重大打擊,而且近受桂系宣傳之侮辱譏刺,為從來所未有,刺激極矣。
自此,中央與桂系又開始分裂,而且鴻溝愈來愈深,以致不可收拾。
選副總統後遺症受衝擊最大的首為白崇禧。首先,李宗仁沒有白崇禧助選,促使西北回教代表票全部投李,李不可能當選。蔣介石大概認為他的副總統指定人孫科敗選,「罪魁禍首」實為白崇禧。其次,抗戰八年,戰後三年,白一直在蔣身邊,為他的最高幕僚長,蔣介石的確下過功夫拉攏白崇禧,為己所用。未料到,一場副總統選舉,桂系的「廣西子」竟又團結在一起向中央抗衡。蔣用人以忠貞為首,從此對白的信任又大大的打了折扣。蔣心中的失落感大概是深的,認為白崇禧背叛了他。其實父親晚年的回憶錄中也承認他替李宗仁競選導致蔣、白分裂是一項政治錯誤,「至今思之,內心極感痛悔。」
李宗仁當選副總統,白崇禧的國防部長職位馬上被卸除,外放到武漢出任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此時評估,國軍東北失利,各地戰雲密布,共軍南下,威脅京畿,與國軍在江淮一帶必有決定性的一戰。華中剿總首在保衛首都南京,因此向蔣提出「守江必守淮」的戰略布署,將指揮所設於安徽蚌埠,五省聯防,統一指揮。孰知就任之前,蔣突然宣布將華中一分為二,華東部分在徐州另設剿總,由劉峙擔任華東剿總司令。白崇禧震驚,對蔣直言:「中原大軍分割使用,將來戰爭必敗無疑。」自己走避上海,拒不就任。蔣派黃紹竑至上海勸說,白勉強回任。
1948年10月間,國軍東北瓦解,山東潰敗,共軍60萬南下,徐淮一帶進入緊急狀態。國防部長何應欽,參謀總長顧祝同咸認為劉峙不足擔任防守大任,一再向蔣介石提出召喚白崇禧統一指揮華中、華東。得蔣允許後,白崇禧10月30飛抵南京,下午五時參加國防部長何應欽召開作戰會議。然而白崇禧最終還是拒絕了統一指揮徐蚌會戰。
據父親晚年在台灣親口跟我敘述他拒絕指揮徐蚌會戰的理由。其一為他發覺徐州剿總的戰略部署全盤錯誤。60萬大軍各兵團分布在隴海、津浦鐵路線上,形成一個死十字,首尾不接,容易被共軍衝破,重新布署60萬大軍,時不我與其二各兵團指揮官邱清泉、孫元良、李彌⋯ ⋯等多屬黃埔嫡系,「天子門生」,與他沒有淵源,「驕兵悍將」不易率領。最後最重要的是這場保衛京畿的生死決戰,蔣介石必定會坐鎮南京越級指揮,就如他在北平遙控遼瀋大戰,使得前線指揮官進退失據。
徐蚌戰敗,徹底決裂
11月1日,白崇禧晉見蔣介石,直接向蔣提出要求:統帥權獨立,總統賦予大權,不要以電話指揮第一線兵團之活動。蔣未採納,白即放棄指揮徐蚌會戰,飛回武漢。蔣介石對白崇禧拒絕指揮徐蚌會戰極為不滿。在當天日記裏記下:
下午召見健生,彼又不願受統一指揮之命,其只為個人打算,惟知權利而不負責任也。
事後看來,父親白崇禧拒絕指揮徐蚌會戰,是一項極艱難但又十分明智的決定。後來果然,蔣介石親自在南京遙遙指揮徐州前線,徐蚌會戰國軍大敗,6、70萬精英部隊盡喪敵手。徐蚌會戰直接導致國民黨政權在大陸最後的崩潰。
又一次,蔣介石與白崇禧因戰略觀點分歧而影響大局,動搖國本。白提出「守江必守淮」,指揮所設在蚌埠,據淮河天險而守,蔣介石卻在徐州另設剿總,分割了白崇禧華中的指揮權。徐州地處平原,四戰之地,易攻難守,蔣介石放錯了戰略位置。徐蚌會戰使得蔣介石與白崇禧之間的裂痕又加深了一層。
11月6日徐蚌會戰開打,第一時間13日白崇禧便派遣黃維十二兵團12萬人增援徐州,黃維兵團是華中部隊的精銳,黃維本人便是黃埔一期,乃蔣介石愛將,抗戰有功,是國軍優秀將領。不幸黃維兵團行至安徽境內雙堆集一帶便被共軍包圍,黃維被俘。徐州戰事吃緊,又從武漢陸續抽調第二十軍楊幹才、第二十八軍李浡部隊。這時武漢方面劉伯承大軍壓境,而中央還想把宋希濂兵團中最有戰鬥力的第二軍陳克非調走,此時,白崇禧與蔣介石力爭,兩人起了激烈衝突,幾乎破裂。徐蚌會戰,國軍兵敗,國民黨的宣傳機構散布謠言:白崇禧在華中按兵不動,不肯救援徐州。
徐蚌會戰潰敗,諉過於白。此項謠言一直像野火般燃燒,白崇禧受此謠言中傷,耿耿於懷,直到1954年國民黨在台灣開國民大會,湖北代表對白提出彈劾案,才有機會公開辯駁。
1948年12月下旬,徐蚌會戰將近尾聲。此時國軍在東北、華北、華中三個戰場上連連挫敗,軍心潰散,士氣消沉,人民受到戰爭的影響,民心沸騰,社會動盪。白崇禧在武漢眼看國民黨政權搖搖欲墜,江山如大廈將傾,不禁憂心如焚,寢食難安。此時,國中滿朝文武,沒有一個敢向蔣介石諫言,也提不出救國之計。白崇禧當時認為唯一能夠阻擋共軍渡江的策略就是敦促美國出面調停,與中共和談,劃江而治,保住長江以南地區。白提出美國出面調停,並非空想,1948年12月初,美國杜魯門總統便透過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義子傅涇波向國民政府高層傳遞消息,美國方面希望蔣介石下野,由國民黨中其他合適的人繼位,美國才會援華。
司徒雷登曾數度上書國務卿馬歇爾謂蔣介石已失民心,李宗仁是取代蔣的合適人選。宋美齡到美國向杜魯門乞求美援,鎩羽而歸,美國杜魯門總統已經鐵了心,不援助蔣介石政府了。白當然了解美國態度。12月24日白崇禧發出「亥敬」電給蔣介石,12月30日又發「亥全」電, 兩封電報的主旨都在呼籲敦促美國出面調停,與中共和談。電報中沒有明提, 但美國調停的前提是蔣介石必須下野,這是一個冒大不韙極端敏感的題目,白在「亥敬」電中如此陳情:
當茲國家危急存亡之秋,不能再有片刻猶豫之時,倘知而不言,或言而不盡,對國家、對鈞座為不忠,對民族為不孝,故敢不避斧鉞,披肝瀝膽,上瀆鈞聽,並貢蒭蕘。
電報語調急迫痛切,國之將亡,白崇禧已經顧不到蔣介石總統的感受了。「亥敬」、「亥全」兩電報便成為蔣介石與白崇禧關係徹底決裂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蔣介石從這兩封電報看到的是白崇禧的「背叛脅制」。白對拯救危局的一片苦心,蔣沒看在眼裏。蔣的認知是:白崇禧逼宮,桂系陰謀奪權。他在1948年12月31日的日記「上月反省錄」中如此記載:
今日大難不在敵寇之共匪,而在內奸之桂逆也。
蔣恨「桂逆」, 猶過「共匪」。白崇禧未料到兩封電報引起如此巨大的政治風波,1949年1月20日蔣介石下野,李宗仁以代總統繼位,但蔣與桂系李、白之間的糾結鬥爭,繼續燃燒,一直延續到台灣時期。
《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書序〈君臣一體,自古所難〉四之二
《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書序〈君臣一體,自古所難〉四之一
觀看視頻
白先勇:猛將如雲的國民黨為何敗給擅打游擊的共產黨?白崇禧與蔣介石的恩怨情仇《灼見文化》(2021-01-26)
白先勇:蔣介石輕敵使林彪敗部復活 否定白崇禧戰略國民黨兵敗如山倒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