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陳茂波現正制定今年的財政預算案,這一定是他最具挑戰的一份 : 香港經歷了史無前例六季的經濟負增長,疫情仍非常嚴峻,失業率快超越7%;這實質上是今屆政府能見到效果的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所以,除了應付疫情和推動經濟外,財政司一方面必須預留足夠資金,以協助林鄭在未來兩年完成所有重要的競選承諾(包括取消強積金對冲);另一方面,怎樣的一份預算案,才能為陳茂波留下一份不被市民忘記的遺產 ? 這也是很重要的考慮。
陳茂波是否會參選特首?
今年底將進入下屆特首選舉的白熱化階段,社會多時流傳陳茂波可能是最有實力的特首侯選人。如果這屬實,或他現在起碼不排除這個可能,那麼,他今年制定的財政預算案,考慮就一定比平常時間複雜得多(請参閱表一)。他會嘗試透過這份「最後」的財政預算案(如他參選,則很可能會在年底前辭職),向工商界展示他的治港理念(例如不會加稅),並作出拉票(例如選擇向一些有影響力行業提供援助)。在面對全港市民方面,雖然他一上任就表述不支持向全民派錢,但形勢比人強,民粹主義捲席全球,陳茂波很可能只能一派再派,並以此爭取民望。
陳茂波現在是否已決定不會參選下屆特首? 這對他怎樣制定今年的財政預算案,策略上會有很重大的影響。如果他已決定不參選,對未來兩年較長期的政策,會以在任內完成林鄭政綱為首要目標。否則,他一定會預留政策空間和資源,為自己完成第六屆施政為目標。以往三任財政司長曾蔭權、唐英年和曾俊華都曾問鼎中原,有人成功,有人無功而還;不爭也是爭,陳茂波是否有興趣成為第六屆的真命天子 ? 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是會有些啟示的。在香港這樣的困難環境下,我們對髙官仍有一份天真的要求和期望:就是要對人民坦誠、謙卑和恪守職責。對今年的財政預算案,筆者再重提兩項重大政策(筆者數月前曾提出這兩項建議,但事關重要,現作進一步論述):(一)成立「疫情下經濟復蘇委員會」和(二)設立恆常派錢機制,希望財政司能夠考慮 。
成立「疫情下經濟復蘇委員會」
回顧香港回歸後的兩次經濟衰退:自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至2003年的SARS疫情長達六年一段時間,以及2008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風暴,當時的兩位特首都推出了新的產業政策,嘗試改變經濟結構為主要政策方向。可惜20多年來成效不彰。香港自2019年中,經濟已經歷六個季度的收縮,整體的政治環境,則比以往兩次更為嚴峻(請參閱表二)。
今次疫情對整體經濟的不利影響,估計比2003年的SARS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嚴重和持久,例如IATA估計全球航空業要到2024年,才能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有關香港回歸後三次經濟衰退的經濟背景資料,請參閱表三。香港自2019年下半年的政治事件至今天疫情的影響,對實體經濟是非常嚴重的;對樓房和股票投資市場,則相對穩定。而2003年初爆發沙士(SARS),至年中已差不多完全消失,經濟在下半年穩步回升。今次政府安排的救市金額已達3000億港元,約莫是香港GDP的10%;這一方面是保障短期經濟民生(例如派錢),另一方面是保障長期經濟競爭力(例如資助國泰航空)。
筆者建議政府應盡快成立「疫情下經濟復蘇委員會」,目標是保障香港現有的優勢產業和消費,並促進市民對未來經濟的信心。經濟衰退並不可怕,復蘇無望才是深層的恐懼。以往在經濟大衰退下推出新產業,並不符合香港的經濟優勢,更不可能產生短期效益,不可重蹈覆轍。這委員會的成員不應只以不同行業的大企業髙層為主,政府應多邀請經濟學者加入,以能多從成本效益、市場失效、經濟公平、中港經濟融合、大灣區發展、區域競爭等更全面的角度向政府提供意見。這需要很多的前期硏究工作,不可再靠「拍腦袋」交差的。設立恆常派錢機制
政府聲稱在第一次派6000元時收集到的資料已經銷毀,去年需要設立新系統安排派錢,所以在發放時間上需要多一些。在這方面,政府應盡快設立一個恆常而全面的機制(其中包括一個可進行資產審查的系統),以配合安排未來派錢,這機制必須包括以下的主要元素:
在今次疫情下,多國都實施不同的派錢方案,但都不會包括已移民的前國民(見表四)。筆者建議未來再派錢,應以在港居住有住址證明的永久居民為受惠者。新加坡及美國的派錢方案,都會包括青少年和兒童。此外,它們都採用累進制,即低收入居民獲派較多(這需要透過某形式的資產審查),這更符合公平分配的原則。派錢的政治經濟學比較簡單,主要是政府在面對短暫經濟衰退下,透過全民派錢鼓勵本地消費,並紓緩市民的經濟壓力。其實際效應涉及多方面複雜因素,最主要當然是派出去的錢,有多少用作即時消費,而透過乘數效應擴大推動經濟活動,以保障更多的就業職位。但香港政府兩次的派錢方案,都未能顯示多元的施政理念,是令人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