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經濟已連續五季呈負增長,究竟香港幾時能夠走出這次經濟衰退?筆者相信要等到下季了,因為特區政府仍未能完全控制疫情。以最近佐敦和油麻地區突然爆發疫情來看,林鄭和負責公共衞生的高官是需要問責的,特別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沒有做足準備來預防小區爆疫,例如不少劏房是建於舊區內,因此,政府必須特別留意的。一旦有確診病例或病發人士在這些地區出現,整個區的衞生和抗疫措施一定要做到妥妥當當,以免小區爆發蔓延到整個香港。
香港經濟在疫後是會反彈,但並不表示隨着經濟復蘇後,經濟增長便會持續處於較高水平,因為香港本身已有很多的結構性問題需要盡早解決,否則香港經濟只會停滯不前,遑論維持其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按政府統計處在上年公布的人口推算,本地人口將於2041年見頂,之後便徐徐回落。但從本周一公布的2020年出生人口竟然少於同期的死亡人口來估計未來的人口走勢,筆者相信本地人口見頂的時間有頗大機會在2040年前出現。另外,香港在疫後便會恢復正常通關,屆時可能出現在過去幾個月討論的移民潮,而人口萎縮的問題會長期影響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的競爭力了。
中長期發展缺乏新引擎
另一個窒礙香港中長期經濟發展的是缺乏新的經濟引擎。在過去幾年,金融服務已逐漸成為「四大支柱」之首。以行業的增加值佔GDP的百分比來分析,金融服務,包括銀行、保險和其他金融服務機構,在2019年已達21.2%,反而一向排在「四大支柱」首位的貿易及物流,只佔GDP的19.8%。這種改變其實早已在預期之內,因為自從中國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貿組織後,香港在貿易及物流的發展已被減弱。以2019年的貨櫃量排名,香港已跌至全球第八,更加是全球八大港口中唯一錄得吞吐量減少的港口。無奈,在中美貿易戰和全球疫情大流行的影響下,香港的貿易和物流的前景實在充滿隱憂,唯今之計,只能倚靠大灣區經濟來為這個支柱注入新動力,否則難以將這個步入老化期的行業起死回生。
香港是一個外向型經濟體,當環球經濟暢旺時,本地經濟便會明顯受惠。然而,各大國經過這場全球大疫後,似乎演變成為中國被西方國家圍堵。香港作為特區,是會或多或少受到影響。在這環境下,管治表現不濟的特區政府能否做好自己份工,筆者是有保留的。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