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否對外突破美國的技術封鎖?

2020年之後的10年,中美兩國是否可能在南海的微型填海島礁發生短暫的戰事?在美國與台灣關係日益密切,甚至半結盟的情形下,面對民族主義高漲,中國大陸會否武力攻佔台灣?

(編按:上文談到2020年與上個世紀70年代相似,金融市場的風險和危機在21世紀的第3個10年也會隨時浮現。2020年的華爾街股市和1968年一樣都是在恐慌性下滑之後再次強力反彈。)

五、大國衝突與中國影響力

1968年過後一年,中蘇兩國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袖珍小島──珍寶島上爆發了一場只持續15天的微型戰事,但這場「島嶼戰爭」卻改寫了中美蘇三角關係。中美關係隨後破冰,基辛格1971年秘密抵達北京,次年尼克遜訪問中國。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蘇兩國的「緩和政策」可能對中國的負面衝擊。

2020年之後的10年,中美兩國是否可能在南海的微型填海島礁發生短暫的戰事?在美國與台灣關係日益密切,甚至半結盟的情形下,面對民族主義高漲,中國大陸會否武力攻佔台灣?

特朗普因「通俄門」一直無法突破與俄羅斯的雙邊關係,但對俄羅斯「情意綿綿」,甚至到了2020年12月19日,他還和自己政府的成員唱對台戲,否認俄羅斯駭客攻擊美國政府網站,反而無端指責中國是背後黑手。連中美冷戰的急先鋒、國務卿蓬佩奧都非常明確地說,是俄羅斯人而非中國人。

拜登上任,欲與盟國聯手應對中國崛起的挑戰。他不太可能重複堅定的反共分子尼克遜前往中國的破冰之路,與受西方孤立的俄羅斯聯手,來對付華盛頓眼中挑戰其地位的老二。這樣的場景似乎不太可能,但並非天方夜譚,國際關係風雲變幻,未來10年,誰能說這樣的可能性可以完全排除?

美蘇間的冷戰在70年代白熱化,但尼克遜上台之後也願意採取對蘇聯的緩和政策。如今拜登入主白宮,中美之間在未來10年的關係,與美蘇上世紀70年代的關係有類似之處,又對抗又競爭又合作。從拜登外交班子傳遞出來的明確資訊可以看到,美國新政府在對華全面遏制的同時,雙方依舊會有接觸和合作的機會。

中國在貿易上加強和不同貿易區的合作關係,在疫苗外交上積極支持發展中國家,突出重圍的戰略明顯。但過去20年,中國與發達國家在貿易和投資領域的合作取得了突破和進展,但雙方在價值觀上的尖銳對立沒有絲毫變化。曾幾何時的中英「黃金十年」、「中美國」的概念,以及西方給予中國領導人超規格的禮遇,都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中國在全球地緣政治上基本沒有改變上世紀70年代的格局,非洲依舊是中國最可靠的朋友。

2020年,美中兩種不同的制度,在如何適應時局的變化上,中國看來佔據上風,卻在國際影響力上反而和美國一樣呈負增長。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民調,中國在西方和東亞國家的受信任度和歡迎度都降到了歷史的新低點。

拜登政府上台,加強和盟國合作,調整政策,順應世界潮流和民心,大國衝突的最終結局,難以估計!

如今拜登入主白宮,中美之間在未來10年的關係,與美蘇上世紀70年代的關係有類似之處,又對抗又競爭又合作。(亞新社)
如今拜登入主白宮,中美之間在未來10年的關係,與美蘇上世紀70年代的關係有類似之處,又對抗又競爭又合作。(亞新社)

六、月球登陸與科技創新競爭力

上個世紀70年代的探月工程和太空探索屬於美蘇的地盤,未來10年的太空競賽將在中美俄三國展開。

1971年,蘇聯首個太空站,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太空站發射升空。美國經過六次成功的登月任務後,1973年美國第一個太空站和太空梭發射升空。

2020年12月,中國的「嫦娥五號」時隔44年,人類再次帶回月球樣本,但這僅僅是探月工程「探、登、駐」的第一個步驟。美國目前已走完前兩步,蘇聯已走完第一步,中國正在走第一步,未來幾年將完成登月的使命,並建造中國自己的太空站。在此之前的7月23日,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明年2月份抵達火星。

在美蘇太空競賽白熱化期間,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預算大幅提高,在1969年阿波羅登月計劃時達到頂點,美國聯邦政府預算的4.5%分配給了NASA,2015年之後只有0.5%。現在美國的太空計劃已經開始私有化,以便節省開支。其中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擁有的SpaceX,於2020年5月成功將兩名NASA宇航員送載到國際太空站,並計劃在2021年底將三名太空旅行者送進太空。

歐美的一些企業家看好太空的商業前景,美國太空探險公司為客戶提供繞地球軌道飛行,體驗太空旅行的美景和失重感;億萬富翁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創立了航太公司維珍銀河,希望成為未來太空旅遊行業的領導者;全球首富、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Jeffrey Bezos)計劃「建造一條通往太空的道路」,以便人類維持地球以外的殖民地。

但太空私有化計劃引起美國一些科學家的反彈,擔心私人企業無法承受推進太空前沿探索的巨大未知風險。

太空探索的高科技含量極高,可以促進創新、突破技術極限。根據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研究報告,自1976年以來,為太空探索而開發的技術,在轉移到私營部門後已誕生了2000多項新用途和發明。眾所周知的通信衛星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許多醫學上的進步都源於太空技術,例如人造心臟的改進、乳房X線照片的改善以及鐳射眼科手術。太空探索推動了新材料和工業技術的發展,這包括用於微晶片的熱電冷卻器、高溫潤滑劑、大批量生產碳納米管的方法和具巨大工程潛力的材料。許多家用產品都可以追溯到NASA的技術,如記憶泡沫床墊,藍牙耳機,可程式設計烤箱,吸塵器和滑雪服。

科技的突飛猛進往往是在戰爭和競爭中發生,美蘇爭霸就促進了航空航太科技長足的發展。中國近年在太空和其它高科技領域的不少突破是美國封鎖的結果,當年美國政府阻止NASA和中國合作,中國被迫發展自己的太空技術。2020年6月,北斗全球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完成,這項技術的突破也是受海灣戰爭和台海危機的刺激,中國意識到依賴美國GPS全球定位系統的潛在風險。

2020年,中國在登月工程、載人飛船、火星探測、衛星導航等領域都取得了進展。但中國也面對科技冷戰下被美國「卡脖子」的35項關鍵技術,如光刻機,晶片,核心工業軟體,雷射雷達等。美國對中國已實行更為嚴苛的技術封鎖和管制,甚至阻止中國留學生在美國攻讀前沿的學科。美國自1969年登月計劃之後,攻讀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本科生一直呈下跌趨勢,中國卻擁有全球最多的STEM學生。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資料,2016年中國有470萬STEM畢業生,以8.2比1超過美國STEM的畢業生,2030年將躍升到15比1。但美國擁有中國所沒有的巨大優勢,美國是全球人才的最大吸收地。

中國在5G、AI、數位技術等領域的突破,離不開以往寬鬆的國際合作環境。中國需要以市場為導向而非行政命令來主導創新,追趕晶片技術的「武漢弘芯」發生爛尾工程就是一個例子。

未來10年中國有沒有可能保持科技創新和競爭優勢,除了人才和資金,更為重要的是能否對外突破美國的技術封鎖,對內創造創新的自由空間。

回望歷史:影響未來10年的10條軌跡五之三

本系列文章:

回望歷史:影響未來10年的10條軌跡

未來10年,金融危機何時會降臨?

劉寧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