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智者愈智,愚者愈愚

一個人如果知道如何按圖索驥,順藤摸瓜,從互聯網的巨量資料中找出有用的資訊,升級為知識,昇華為智慧,在互聯網時代,他就是如虎添翼的智者。那麼是否所有人,只要通過互聯網,就可以存取資料,最後提煉成智慧?

21世紀互聯網流行之後,一般人以為資訊俯拾即是,所有知識都儲存於電腦裏,不再被少數飽學之士壟斷,自己的知識也水漲船高,超越「前互聯網時代」的人——甚至超越不可以道里計;因此很多人以為人類與時並進,比以前更加聰明,更有智慧。實情是這樣嗎?

讓我們先看看互聯網的特性:

一、資訊激增(Information Explosion):通過搜索引擎,資訊隨找隨有,唾手可得;

二、即時通訊(Instant Communication):互聯網無遠弗屆,資訊可以馬上傳遍全球,人類可以即時通訊。

我再試用近年西方流行的知識管理學(Knowledge Management)來分析這個問題:

資料(Data) →資訊(Information)→ 知識(Knowledge)→智慧(Wisdom)

資料 = 用來代表萬事萬物狀況的文字、數字、圖表和符號等

資訊 = 有意義和內涵的資料

知識 = 有系統的結構化資訊

智慧 = 能創造價值的知識

換言之,知識的形成是透過收集一些資料,再從資料中找出有用的資訊,利用這些資訊加上自己的想法及行動,最後產生出知識,而智慧則是以知識為基礎,加上個人生活上的應用實踐,能夠創造價值的思想。

所以,一個人如果知道如何按圖索驥,順藤摸瓜,從互聯網的巨量資料中找出有用的資訊,升級為知識,昇華為智慧,在互聯網時代,他就是如虎添翼的智者。

沒有正確的思考方法,是不可能尋寶的

那麼是否所有人,只要通過互聯網,就可以存取資料,最後提煉成智慧?

當然不是!因為散布於全球電腦的資料,良莠不齊,精華糟粕並存,以很多電腦用戶使用的維基百科Wikipedia為例,裏頭不少內容是作者一家之言或無法核實的資料(當然也含有用的內容),用戶如果沒有分析辨別的能力,他從互聯網存取的資料,有可能是無用、錯誤的糟粕,在這種情況下:

錯誤資料(Wrong Data)→錯誤資訊(Misinformation)→ 無知(Ignorance)→偏見(Prejudice)

換言之,無知的形成是透過收集一些錯誤資料,再從中找出錯誤的資訊,根據這些錯誤資訊,加上自己的想法及行動,最後產生出無知,而偏見則是以無知為基礎,加上個人生活上的經歷,製造謬誤的思想。

因此一個人如果不知道如何辨別資料的真偽,不知道如何沙裏淘金,不知道如何去蕪存菁,他只能在浩瀚無垠的互聯網大洋裡取得無用甚至錯誤的資料,同時自我感覺良好,以為「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而其實只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井底之蛙,互聯網時代的愚者,其無知偏見比起以前的愚者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另一方面,大家必須知道,沒有正確的思考方法,我們是不可能尋寶的,我們必須能夠回答:

  • 互聯網無邊無際,我們從哪裏開始搜索資料,換言之,我們怎麼決定切入點?
  • 如何處理和過濾激增的資料?
  • 資料真中有偽、偽中有真,我們怎麼分辨?
  • 即使資料千真萬確,究竟哪些關鍵?哪些重要?哪些次要?哪些無用?
  • 我們怎麼知道作者說的是一孔之見、平庸之見、還是真知灼見?

說了這麼久,部分讀者會問:「Master,我怎麼知道你說的有道理?」

那麼你要判斷 Master Lai 是智是愚了 : )

互聯網時代,智者愈智,愚者愈愚!

平庸者繼續平庸。

原刊於黎漢偉紫微斗數Facebook Page,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黎漢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