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健:痛心疾首,夫復何言;言論自由,命懸一心

「夫復何言」和「痛心疾首」這兩句説話完全適用於近日有線電視新聞部的崩壞。這場崩壞早有先兆,換股東,換新聞部管理層,都是為了現在的情況作鋪排。

1989年6月3日深夜、4日凌晨,中共派軍隊掃蕩天安門廣場,大批民眾、學生死傷。當年香港社會一面倒支持和同情北京學生發起的民主運動,包括中共派駐到香港新華社(即今天中聯辦前身)的工作人員也是如此。5月20日國務院宣布在北京實施戒嚴,部署其後的鎮壓,《文匯報》翌日社論開天窗作為抗議。據說當時天窗的標題有兩個版本:「夫復何言」和「痛心疾首」。最後當時新華社主管宣傳的副社長張浚生拍板用「痛心疾首」。

這兩句説話完全適用於近日有線電視新聞部的崩壞。這場崩壞早有先兆,換股東,換新聞部管理層,都是為了現在的情況作舖排。但正如一座堤圍,不斷滲水而終至崩堤,幾何預期,卻不會因此而減少了震撼。目睹有線新聞的崩壞,想評論又覺得無語,真的是痛心疾首,夫復何言。

言論自由是新聞自由的基礎

這次有線新聞崩壞的一個特點是大批記者和編輯集體請辭,令管理層不能躲在「節省資源」、「架構重整」這類虛偽空洞的藉口後面。這批良心新聞工作者寧化飛灰,不作浮塵,犧牲自己的工作(甚至生計)而為新聞自由保留一點尊嚴。他們的錚錚風骨,令人敬佩,也令人對言論自由繼續懷抱希望。

有線記者表示,與其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不如引刀成一快。其實以香港整體傳媒環境來說,早已不斷割城佔地。絕大多數傳統媒體的東主都是政權友好,願意為配合政權的要求而犧牲新聞自由,即使一些表面客觀中立的媒體也只是小罵大幫忙。不過很多媒體內仍有不少良心新聞工作者戳力奮戰,堅守為數不多但仍然重要的新聞自由綠洲。他們沒有引刀一快,而是負隅頑抗,寸土必爭,同樣是為新聞自由而奮戰。

言論自由是新聞自由的基礎。而縱使新聞自由的空間被擠壓,只要我們每一個人仍然渴求言論自由,堅守這個核心價值,新聞自由總會找到它的生存方法。今天的資訊世界已不再為少數大型傳媒機構所主導,我在網上讀到一些獨立記者或者公民記者的報道,其新聞價值遠高於主流傳媒的報道。我們不能讓良心新聞工作者孤單,除了在他們被打壓的時候支持他們之外,我們平日不要吝嗇發聲,要維持本來香港就是富有多元不同意見的社會。一家新聞機構可以崩壞決堤,但如果香港人萬眾一心,新聞自由就能依附言論自由,像滔滔江水,流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原刊於眾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資深的公共事務顧問、政策分析員和傳訊專才。

從事時事評論近40年,工作經驗包括新聞工作、經濟研究和工業管理。

在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及在香港大學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學位。他曾出版多本關於香港和中國政治的著作。

於2005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於2004年獲頒香港公開大學榮譽院士及於1990年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