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楓創建香港青年樂團

香港青年樂團舉行成立音樂會,港樂第一副首席梁建楓任總監,雲集年輕精英樂手,展現青春的音符。

本欄之前介紹華、洋指揮因來港演出而隔離兩周的經歷。殊不知香港管弦樂團全團樂師隔離兩周後,原來還有另外兩周的「醫學觀察期」,結果再一次取消演出,在港閒置一個月的總監梵志登亦無奈返回荷蘭家鄉。這位總監演出不成,卻祝願他的「兵」指揮演出成功,而且以獻辭附以親筆簽名祝賀。

所言者是港樂第一副首席梁建楓,以音樂總監身份,指揮一隊名為「香港青年樂團」的成立音樂會。11月5日在沙田大會堂的這場演出,舞台上60位年輕演奏家組成的雙管樂團,以一套難度不低的曲目作為揭幕。但難度更大的,是幾個月以來與疫情的搏鬥,從幾十人下課後的排練,到演出日期一改再改,由原來的9月5日,改至10月22日,卻碰上梁建楓及全體港樂樂師進營隔離,只能說好事多磨。首演的場刊封面是沒有日期的,避免改期時全部報銷。

疫情下一波三折

可以想像,首演原定於9月初,是讓學生們在暑假末排練,演出後就開學,沒想到卻一波三折。管弦樂作為集體藝術,演奏貴乎一鼓作氣,幾十人連續排練磨合,接着演出。據介紹,樂團總共有五次排練、每次三小時,其中三次已在原定10月下旬演出前完成,結果告吹,最後只能通過網上與學生們作分聲部排練。至於首演前兩次最後排練,同學們都在下午放學後匆匆趕來,精神可嘉,須知排練和演出都是義務的,連交通費也是自付的。

場刊列出各人所屬學校,35人為中學生,其中拔萃女書院以13位同學佔最多,與身兼該校演藝總監的梁建楓最有默契。此外25位大專生中不少擔任聲部首席以及銅管聲部,例如三支長號之中兩位來自香港理工大學,一位來自香港浸會大學。

港樂第一副首席梁建楓,以音樂總監身份,指揮一隊名為「香港青年樂團」的成立音樂會。
港樂第一副首席梁建楓,以音樂總監身份,指揮一隊名為「香港青年樂團」的成立音樂會。

其實同學們所屬學校都有自己的樂團,其中不乏在校際音樂節得獎的。成立一個新的青年樂團目的何在呢?梁建楓解釋說:「香港年輕樂手很多,在各自學校樂隊演奏,水平不一。新成立的香港青年樂團提供一個平台,讓經選拔的精英樂手可以集中在一個樂團,演奏一些學校樂隊不常演的作品,挑戰他們的管弦樂合奏技巧,讓每人發揮。」據不完全統計,來自全港16間中學的樂手們當中,其中十間學校均只有一位同學參加。

音樂會準時8點開始,經過一輪報幕、嘉賓發言後,拔萃男書院同學周成康以樂團首席身份,領導樂隊調音,擔任雙簧管首席吹出A音的男拔同學譚樂熙,是港樂第二小提琴助理首席梁文瑄的兒子。其實樂團不乏音樂第二代,例如拉奏大提琴的蔡舒寧是香港電台第四台音樂主持人劉建婷的女兒。

揭幕作品是著名貝多芬《艾格蒙》序曲,這正是港樂1974年職業化時期演出的第一音。46年後由一個新生青年樂團演出,頗具意義。一開始沉重的全奏和弦,低音弦樂拉出豐滿的強音,接着的木管顯得有點緊張,但樂隊整體保持高度一致,從漸強到高潮,處理得有板有眼。那位司職定音鼓的女拔萃吳愷弦同學,棍棍力量萬鈞,為樂隊添上雄渾效果。

熱身過後,接着是兩首協奏曲樂章,考驗樂隊伴奏能力。可能焦點在獨奏,各人壓力大減,反而演得流暢出色。首先由年僅14歲、現為女拔萃書院樂團首席的郭品諄,演出布魯赫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的首樂章。聽到從她手中緩緩拉出的第一音,即時像魔力般受吸引,欣賞她紮實的弓法,無論快速密集樂句,還是在高把位的長音,都應付有餘。她的精采獨奏,連樂隊也帶動起來,樂章結束前緊接獨奏華彩段的處理,天衣無縫。

接着是現於美國辛辛那提鑽研大提琴的曾文弢,演奏德伏扎克大提琴協奏曲首樂章。雖年僅雙十,已跟大學、社區樂隊拉奏此曲多次,難怪這次香港首演對他來說駕輕就熟,所有極為困難的樂句,都游刃有餘。樂隊高效伴奏,其中由英華書院陳景行同學擔任的圓號首席,吹奏那段第二主題獨奏,讓人側目。

下半場樂團選擇演奏貝多芬第三《英雄》交響曲,那是作曲家最長的作品之一,考驗年輕人的堅持和韌力。梁建楓採取極快的速度,但樂手照演如儀,弦樂以第一小提琴為主導,反而管樂有點吃力,聲部之間也呈現不整齊。急速首樂章完成後,大家安頓下來,演出亦漸漸進入狀態,第三樂章的圓號、終章男拔萃林雋羲的長笛獨奏,各領風騷。最後全團以強音結束,新樂團排除萬難,呱呱墮地,可喜可賀!

原刊於《亞洲週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周光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