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卦 (水天需)──天上布滿了雨雲

需卦的《大象傳》辭提了一個很奇怪的啟示。它說:「君子以飲食宴樂」。這句說話好像教人去享樂,與其他傳辭強調道德教訓不同,究竟有何目的?

分說五:需卦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需卦是由坎卦和乾卦組成的,上「坎」下「乾」,「坎」為水,「乾」為天,所以說「水天,需」。

先從卦名的「需」字說起。「需」字的意思,不可以用現在的用法來推想。現在我們指出別人寫別字的時候,常說人把「需」字和「須」字混淆了,「需」是「需要」的「需」,「須」是「必須」的「須」。原來這兩個字本是一個字。《彖傳》說:「需,須也。」須字即「䇓」字。《說文》的解釋說:「䇓,待也。」段玉裁注釋說:「立而待也。……今字多作『需』、作『須』,而『䇓』廢矣。《雨部》曰:需、䇓也。遇雨不進,止,䇓也。引《易》:『雲上於天,需。』」由此可見,「需」、「須」與「䇓」,音義都相同,而這卦名的「需」字,是「等待」的意思。

這卦的象是水和天。這裏的「水」,和屯卦的「水」一樣,都是用雲來取象。這是由地平線一直上至天頂的雲,可以聯想成一大片雨雲。雨雲和「需」有甚麼關係呢?程頤說:「雲氣蒸而上升於天,必待陰陽和洽,然後成雨。雲上,上於天未成雨也,故為須待之義。」雨雲已經有了,但仍未成雨,要它成雨降落下來,還要等待。所以《大象傳》辭說:「雲上於天,需」。

對這卦象,《大象傳》辭提了一個很奇怪的啟示。它說:「君子以飲食宴樂」。這句說話好像教人去享樂,與其他傳辭強調道德教訓不同。看見烏雲密布,天要下雨,但雨尚未下來,這時可以做什麼呢?唯有等待。等待的時候可以做甚麼呢?吃些東西,放鬆一下心情,等待雨的來臨。但是,如果我們把天未下雨的情境,聯想成一個懷有才德,思有所作為的人,但時候未到,未被任用,那時他可以做的便只有等待。《大象傳》的意思是,等待的時候,也不要放鬆了自己,要養好自己的身體,調整自己的精神。程頤闡釋得很清楚。他說:「君子觀雲上於天,需而為雨之象,懷其道徳,安以待時。飲食以養其氣體,宴樂以和其心志,所謂居易以俟命也。」(《伊川易傳》)

「飲食宴樂」有其目的

「君子以飲食宴樂」,換一句話說,便是「居易以俟命」。「俟」是等待的意思,「居易」的具體做法便是「飲食宴樂」,「命」便是所等待的「雨」了。說到「居易」一詞,我們一定會想起,這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名字。白居易,字樂天。「飲食宴樂」,也可以說是「樂天」的另一個說法。

但是單提「飲食宴樂」,很容易給人想到只顧「吃喝玩樂」的方面去。注解《易經》的人,都想到這一點,因此強調了「飲食宴樂」都是有目的的。程頤說「飲食以養其氣體,宴樂以和其心志」,意思是從身體和心志上準備好自己,以等待時機。楊萬里更指出,這句傳辭是專指那些懷有才德而等待時機的君子。「飲食宴樂以須其時,惟有德之君子而後能也,不然含哺之氓皆顏(回),酒荒之士皆謝(安)矣。」(《誠齋易傳》)那些只講「吃喝玩樂」的人,都不是這句《大象傳》辭所提示的對象。

如果我們把這句《大象傳》辭的意思推廣一下,未嘗不可以理解成一種權謀。政治上,在飆風驟雨將來的時候,躲開一下,甚至飲食宴樂,示人以頹廢、閒逸,這種「外弛內張」的等待,未始不是一種策略?袁世凱被清政府投閒置散的日子,打扮成一個漁翁,在自己後園的池畔釣魚,自號「煙波釣叟」,實則密密連繫他的北洋嫡系,待時而動。蔡鍔在北京等待機會回返雲南起事時,夜夜笙歌。那時的政治氣氛,正是「雲上於天」,而他們兩人,正是「飲食宴樂」,他們所做的,正是「需(等待時機)」,暗合了這個「需卦」的《大象傳》辭的描述。

布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