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融入深圳的想像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大灣區的發展戰略定位包括依託香港的自由開放經濟體,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場體制,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

今屆特首林鄭月娥說得最多的其中一句話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央在2017年提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並於2019年2月正式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在大灣區涵蓋的11個城市中,香港、澳門、廣州、深圳被列為中心城市,而根據《規劃綱要》,大灣區的發展戰略定位包括依託香港的自由開放經濟體,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場體制,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在這方面,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8年曾作出重要指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換句話說,當時的大灣區發展策略的構思,是倚重香港在一國兩制下與國際(尤其是西方諸國)接軌的獨特優勢,推動內地城市進一步開放改革和經濟發展。

隨着反修例運動及《港區國安法》實施引起國際間巨大迴響,美國宣布取消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享有的特殊待遇,包括禁止高科技產品出口。其他與香港有密切經貿關係的民主國家,包括歐盟、英國、日本等也紛紛採取防範中國和疏遠香港的措施。正如習近平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的講話中提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的動盪期。

歷史未見的經濟奇蹟

在這個關鍵時刻,中央對深圳的願景是要它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習近平講話更提到,「深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包括要「推動三地經濟運作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為抓手」等。

深圳在40年間,憑着鄧小平石破天驚的改革開放政策,令其生產總值翻了近萬倍,創造了歷史未見的經濟奇蹟。發展初期,深圳在「引進來、走出去」非常依賴香港在資金、人才、技術、管理等投入,並達致雙贏的成就。今天,深圳的生產總值已超越香港,而香港卻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出席完深圳40周年大會後,林鄭再次表示,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可推動香港經濟增長,而她稍後赴京與相關部委商討,希望在《施政報告》中公布好消息。換另一個角度看,這個趨勢可能反映中央明白香港正逐漸失去原有一國兩制的國際優勢,因此調整大灣區發展策略,以深圳為重點,並要求香港充分配合。豐富一國兩制新實踐的新實踐會否是逐步把深圳打造為國際金融中心,而香港的終局是融入深圳?這個想像有多可行,有何利弊,另文討論。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王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