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商界與政界,以至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等,大家都在鬧人才荒。工作中碰見的各界舵手,無不聲稱十分重視人才,甚至説求才若渴。但進一步討論,便往往發覺,大家心目中的人才,差別可以很大。關鍵問題是,不同組織具備哪些,或缺少哪些人才,很多老總都說不清楚。
年前和廣州中山大學EMBA課程合辦了一個人才管理論壇,席上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管理學敎授沙迪(Mahmood Zaidi)見解精闢,他認為所謂人才,雖然因行業環境及組織發展階段而有所不同,但共同點都是為組織作出重大貢獻(Mak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的成員。
沿此思路,從個人的觀點,不同成員對組織的貢獻不同,另一方面從組織的角度,為取得成員的貢獻而付出的代價亦有異。我們只要將兩者比較,以人才對組織「所作貢獻」(Impact)的大小,以及組織「保留人才」(Maintenance)付出代價的大小,就可把人才大致分為四類,以便管理及改善。
冒牌人才(Mistake)
有此類成員,是組織的不幸。他們不是濫竽充數,就是工作表現不如理想,貢獻很小,但公司在薪酬待遇、培養訓誨的付出卻大,投資遠低於收益。有跨國機構管理經驗的主管,可能都碰過好些從外國總部或其他地區來的外派人員,志大才疏以致水土不服而用武無地者,大有人在。
骨幹人才(Backbone)
這類人才的個別貢獻雖然不大,但公司對他們的付出有限,合乎比例。在大部分的組織中,此一默默耕耘的骨幹力量,都佔大多數。不少企業老總口中不分職位高低的人才,共同協力維持公司日常營運,多屬此類別。
大牌人才(Prima Donna)
他們對公司貢獻大,但公司付出的代價也大。就像歌劇團的首席女星,或者電影公司的當家花旦一樣,憑藉一身的才藝或天賦,既是票房的保證,也是組織上下精力、財力及時間的超級海綿,讓班主又愛又恨。演藝團體以外,專業服務機構、職業運動隊伍以至補習學校,都不乏大牌人才的身影。
超值人才(Real Deal)
顧名思義,不用組織付出多少心力,便能發揮出重大貢獻。若以車論人,他們就像性能卓越且「慳油好力」的「最佳戰車」,是超値的人才。在世紀疫症蔓延下,尚幸中港台都出現這些難得的人才,有救死扶傷的,也有出謀獻策的,更有堅守崗位永不言倦的,他們挺身而出肩負重任,拼盡勇氣、絞盡腦汁、費盡唇舌,做出莫大貢獻。
在大千職場,冒牌人才熙熙攘攘,大牌人才吵吵鬧鬧,骨幹人才卻形形役役,超値人才要尋尋覓覓。
原刊於《旭茉JESSICA》,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