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瘋狂,但背後卻是恐慌。嘉華(173)主席呂志和或為舒解愁容,將儲首期買樓說得易如反掌。他對記者說:「你們每月收入四、五萬(元),儲蓄幾個月就可以。」奈何現實世界中,本港傳媒行業有幾多記者朋友可月入四、五萬元?而呂先生說的幾個月建基於兩點:一、樓價正式穩定起來,否則愈儲愈升;二、怎樣努力也好,上車涉二按幾乎是必需,就算不介意槓桿風險,但有太多因素要考慮。老老實實,發展商如有誠意幫上車一族上車,就算新盤不低賣,至少自推二按,不論息率或還款條款等慷慨點,甚至效法內地部分發展商搞些先租後買,租金當付首期亦不失為可行之舉。
或會收購本港地產股
個人層面因樓價而吃不消,以至採取放棄態度。發展商層面亦受高地價影響,添置土儲能力大降。李嘉誠說得坦白,長和系之前重組為的是把地產及非地產業務劃分更清晰,現由清晰再見重疊,無奈是環境大勢已變現實,既然大環境有變,昨日的堅持,今日不適用。
內地正處擴張階段,不論企業及個人對將來想得浪漫,鴻圖大計那管最後幾多能實現,他們最後取態是不試就不知。相反,香港擴張已過去多年,眼界只局限於短期,部分只顧打防守戰,甚至退縮,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一個好構思,往往都會遭到十個隨之而來的理由徹底反駁。
中港兩地融合,而兩大持份者的南轅北轍取態,加上後者冒起及漸成主導,已愈來愈明顯。今年新批出的土地,逾九成由內地資金高價奪得,傳統華資地產商強調純粹商業市場競爭,惟現在影響似乎已超出商業考慮範疇。一幅呎價動輒一、二萬元土地,高麵粉價格效應已急速傳送。再者,中資要有利可圖,落成後就要以更高價開售,環顧財力及錢途,將來很多準買家正正又是內地人。李嘉誠不斷強調特首要中央支持及信心,歸根究柢,本港現在面對各樣問題,特區是辦不到,要中央一聲令下才有望事成。華資財團由進攻改為防守,某程度是另一輪汰弱留強;土儲愈多、農地愈夠,持久耐力戰勝算把握就更大。不然華資財團的角色幾乎篤定要退守成包租公,安分守己成一隻收租股而已,注定步置地、太古(019)等英資當年的後塵。瑞銀一份報告問得好,中資購地潮後,下一階段會否索性收購本港地產股,以現時的股權家族高度集中,禮尚往來的文化奉行,甚麼也是有可能的。
原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