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在澳門舉行的吳公儀、陳克夫歷史性比武,到今天還有人在談論,當年兩個回合賽事只維持3分鐘,便被總裁判何賢裁定「不分勝負」,吳陳和氣收場。這3分鐘卻成就了梁羽生、金庸新派武俠小說大放異彩。
現在我們可以在互聯網上重溫當年吳陳比武的片段,筆者手上有一份比武的籌款文件,比較少見,今天拿出來和大家分享。這次武林講手乃出自香港太極拳師吳公儀的一次報紙訪問,引起白鶴拳師陳克夫不滿,在武林人士慫恿之下,吳陳同意在擂台上決一高下,但香港法例不容許公開比武,在澳門有關方面安排下,吳陳移師濠江比武,澳門官民乘勢把這場武林比武辦成慈善大騷,加插了八和紅伶義唱,美其名是替香港石硤尾木屋區火災和澳門貧民籌款。籌款委員會由梁昌當主任委員,兩位副主任是何賢和崔德祺,三人均是澳門街響噹噹人物。筆者手上這份歷史文件,就是由這三位名流聯名發函邀請各界認購名譽廂座券共襄善舉。
吳陳比武消息震動港澳,1954年1月17日下午,比武場地的新花園萬頭攢動,先由澳督夫人剪綵、大會主席致詞,再由馬師曾、紅綫女演唱粵曲,然後是武術表演。4時開始,兩位主角吳公儀和陳克夫先後登上擂台,觀眾屏息以待。4時13分,拳賽公證人(總裁判)何賢宣布比賽開始,陳克夫率先採取攻勢,頻頻向吳公儀發拳,把吳逼向繩網,然吳迅即反攻,其中一拳擊中陳肩,吳步步進逼,飛腳掃中陳腿部,公證人何賢鳴笛宣布第一回合完。據當年報紙報道,此時台下觀眾已起騷動,吳陳顯然已動真軍,有人建議應中止比賽,但何賢為免觀眾失望,決定繼續賽事。第二回合開始,陳克夫連環發拳,一拳擊中吳左手,吳以快拳還擊,陳胸部、手部、腹部先後中拳,陳還以飛腳,吳閃過後也以飛腳還擊,台下觀眾比前更騷動,何賢馬上鳴笛叫停,諮詢大會幾個負責人意見後,決定結束賽事,宣布吳陳雙方「不勝不負不和」,和氣收場。事後報章有「賽後評」,其中一則這樣說:「吳公儀英氣逼人,誠然是此中能手。但陳克夫年少翩翩,鎮定不亂,亦屬難得。」
武俠小說踏入黃金年代
港澳兩地對這場比武議論紛紛,香港《新晚報》總編輯羅孚靈機一觸,決定由旗下編輯陳文統在報紙撰寫武俠小說,陳文統文史知識淵博,但未寫過武俠小說,不敢應承羅老總,但羅老總霸王硬上弓,於1月19日在報紙刊出預告,宣布翌日開始連載《龍虎鬥京華》,陳文統唯有硬着頭皮以筆名「梁羽生」登場,自此便開始了新派武俠小說時代。一年之後,羅孚點名當時同在《新晚報》任職的查良庸接住梁羽生登場,1955年2月8日金庸第一篇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開始在《新晚報》連載,自此「金梁」並稱,金梁武俠小說踏入黃金年代。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